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羅非魚原產于非洲, 因其適應性強、產量高、病害少、肉昧鮮美而受到消費者和廣大養殖戶的歡迎,現已成為世界上主要的養殖品種之一,現在對羅非魚的一些主要病害做一總結。
一、運動性氣單孢菌病
病因:由嗜水氣單孢菌感染引起。
病癥:有兩種不同類型的癥狀,即腸炎型和體農潰爛型。腸炎型主要表現為肛門發紅,肛門附近的皮膚發紅;解剖觀察可見腸道無血卻發紅。體表潰爛型表現為病魚體表呈現斑塊狀潰爛,并可遍及全身,體表充血,鱗片脫落,肌肉外露,呈紅色斑塊狀病灶,嚴重時可潰爛成洞穴狀,因此又稱潰瘍病、潰爛病
防治:
1)池養用“魚用博滅”或“色菌清系列消毒劑”全池潑灑;網箱養殖用“藥浴博滅”2pp m浸20分鐘;
2)同時投喂“魚皆樂”或“強克33”等內服藥,效果更傳;
3)池養的定期灑些生石灰,使水保持弱堿性,可以預防該病的發生。
二、假單抱菌病
病因: 出熒光假單孢菌感染引起。
病癥:本病外觀癥狀不明顯,儀表現為眼球突出或渾濁發白,腹部膨脹。解剖觀察,腹腔有腹水貯積。在鰾、腎、脾有白色結節狀病灶,鰾腔內有土黃色膿汁貯積,這是典型癥狀。確診需借助細菌學或血清學檢查
防治:
1)該菌僅感染不健康的、抗病力弱的羅非魚,因此要加強飼養管理,保持水質良好,注意環境衛生,操作小心,勿使魚體受傷;
2)發病魚網箱養殖的用“藥浴博滅”2pp m浸泡20分鐘;池養用“魚用博滅”全池潑灑;
3)同時投喂“魚疾寧3型”、 “強克99”或“農福3型”。
三、愛德華氏菌病
病因: 由遲鈍愛德華氏菌感染引起。
病癥:病魚體色發黑,腹部膨大,肛門發紅,眼球突出或渾濁發白。此外,有的病魚體表可見有膨脹發炎的患處,尾鰭、臀鰭的尖端和背鰭的后端壞死發白。解剖觀察,有腹水,生殖腺特別是卵巢有出血癥狀,腸管內有水樣物貯積或腸壁充血。肝、脾、鰾等內臟,特別是肝臟有白色小結節樣的病灶,并發出腐臭味。癥狀和病程因病例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有急性和慢性型之分。
防治:
1)放養密度要合理,池塘需清理消毒,經常換注新水;
2)發病時用”魚菌清系列消毒劑”全池潑灑消毒;
3)同時投喂“魚疾寧3型”或“強克99”、 “農福4型”等內服藥,每天投喂一次,連用3天。
四、鏈球菌病
病因:因鏈球菌感染引起。
病癥:患溶血性6一鏈球菌的病魚從外觀看,病魚體色發黑,眼球突出或混濁發白、出血,病魚腹部點狀出血、鰓蓋內側出血等。患非溶血型鏈球菌病的病魚,眼球突出或混濁發白,腹腔有腹水儲積,肛門周圍發紅,腸管弛緩。
防治:
1)避免過密的養殖,加強飼養管理;
2)發病時用“魚菌清系列消毒劑”全池潑灑消毒;
3)同時投喂“魚皆樂”或“魚疾靈3型”,連喂3—5天。
五、水霉病
病因:由水霉感染引起。
病癥:水霉不感染健康無損傷的羅非魚。但操作、運輸過程中不慎造成魚體的受傷,或由于低溫造成凍傷,或因寄生卑、細菌等感染造成原發病灶時,水霉袍子就會乘機侵入魚體,在受傷或病灶處迅速蔓延、繁殖,長出許多綿毛狀的水霉菌絲。由于霉菌能分泌—種酵素分解魚的組織,魚體受到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魚開始焦躁不安,運動不正常,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魚體負擔過重,游動遲緩,食欲減退,最后瘦弱而死。
本病主要發生在20℃以下的低水溫季節,剛移入越冬池這段時間最易暴發水霉病。
防治:
1)魚種遷入越冬池前對池水用“魚菌清系列消毒劑”消毒;
2)魚種用3%食鹽水浸洗3—5分鐘:
3)魚種在圍捕、搬運等操作過程中盡量避免受傷;
4)羅非魚進入越冬池后用“魚用博滅”或“魚菌清系列消毒劑”全池潑灑,預防細菌感染。
六、羅非魚肥胖病
病因及病癥: 由于長期投喂低蛋白、高脂肪、高糖類和缺乏維生素的餌料,造成羅非魚脂肪代謝障礙,脂肪大量貯積,魚體肥胖,抗病力低下。病魚呈全身性脂肪細胞增生、脂肪浸潤,特別是腹腔的脂肪組織及臟器周圍的脂肪組織顯著增加。患魚腹腔內脂肪組織可達體重的5—8%,肝臟淡黃色,肝組織高度脂肪變性,肝細胞萎縮。將整塊組織剪下放在水中,必浮在水面上,正常肝臟會立即沉入水底,患肥胖癥魚抗病能力低容易感染大腸桿菌和氣單孢菌等病菌。
防治:
1)改進餌料配方,盡量滿足羅非魚正常生長的需要;餌料中適當添加維生素B、維生素C和維生素E,也可增投一些天然飼料;
2)加強飼養管理,保持水質清潔新鮮。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