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預防措施
1.紅蟲喂養時間不要太長,一般控制在40--50天,轉喂人工配合飼料有益于增強鰻苗體質,必要時可在轉喂飼料后口服一些多維、益生素等保健類制劑(確保這些制劑沒有違禁成份摻加),以快速增強鰻苗的體質,提高其自身免疫力。
2.鰻魚養殖過程中密度不能太大,尤其是在春夏季,黑仔、幼鰻生長階段,鰻魚長勢較快,應嚴格按照每50-60天(日本鰻最好是40-45天)即選別分池1次的養殖規律,最好不要超過60天。并且,選別分池應盡量安排在陰雨天或者晚上進行,選別過程操作動作不要大大。如果有些場碰到鰻魚出現“爛尾”癥狀,應等治療痊愈5-7天后再選別,以避免“爛尾”癥重新暴發。
3.在黑仔、幼鰻階段,選別前盡可能驅除鰻魚皮膚、鰓上的指環蟲、車輪蟲等寄生蟲。最好在選別后的15天以內不要殺蟲,更不能用刺激性較強的藥品殺蟲消毒。選擇一些藥性較輕的藥品,如含氯、含溴或者含碘等制劑配合中藥“五倍子”進行水體消毒,同時保持保溫棚空氣流通,光線充足,盡量培養水色。
4.在氣溫較高的季節殺蟲時,用藥量不宜太重,建議采用“藥量輕,藥持久”的策略。最好鰻場根據自家鰻場用藥的經驗,選擇比較有效的幾種殺蟲藥輪換使用,以盡可能減少蟲體對藥的耐藥性。殺完蟲以后,應及時使用“碘劑“配合中藥“五倍子”進行消毒消炎處理。
二、鰻魚發病后針對性治療
做好了以上的健康養殖以及防病措施,如果由于其它緣由導致養殖的鰻魚發病時,在治療過程中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鍵點:
1.如果鰻魚鰓部或者皮膚上有大量寄生蟲(車輪蟲、指環蟲等),應立即選用本鰻場日常效果比較好的殺蟲藥殺蟲,并且殺蟲時間不能太長,最好多鏡檢,一旦發現沒有或者很少寄生蟲即大量換水,(殺蟲藥濃度盡量不要維持時間太長,以24--36小時即可)。為增加殺蟲效果以及減少鰻魚的死亡率,建議在殺蟲時,可同時使用2-3‰左右的食鹽予以輔助治療。
2.剛開始發病的鰻魚,應認真判斷確診引起發病的主要病原。根據這兩年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爛鰓”以及“敗血”癥的特點,一般情況都是由真菌和細菌并發感染引起的,所以建議一開始最好不要即刻就使用抗生素。建議使用“藍天使(成份為絡合銅)+戊二醛類制劑,2天一次,連續藥浴2次。
3.發病高峰期,在確診真菌得到一定有效控制后,可選用以下治療藥物:五倍子以及綠迪奧(含氯消毒劑)等等,病情較嚴重的可使用2-3‰的食鹽加以輔助治療,在治療過程中一定保持養殖水體干凈,病死鰻及時檢出,并且發病高峰期最好不要投喂,以減輕發病鰻魚的負擔。觀察池內鰻魚有了較明顯的好轉再開始適當喂料(開始日投餌率最好不要超過1.5%),在投喂飼料后,及時添加一些保健類制劑,如“復合維生素”、“保肝護肝”類等,盡快恢復鰻魚機體。在食鹽維持3--4天后,根據鰻魚病情的恢復情況,要逐漸退鹽,退鹽一定要慢,防止太大的應激使鰻魚死亡量又突然加大。建議在退鹽時一天之內不能超過1%。
4.發病到了后期的恢復階段,建議使用雙鏈的季胺鹽類、絡合碘類連續消毒,一般每天1次,中間間隔半天,連續3-4次,鰻魚將逐漸恢復正常。
鰻魚健康養殖是綜合性、持續性的工作,關鍵是需要養殖者日常認真的管理,盡可能給養殖的鰻魚提供良好的養殖生長環境,避免給鰻魚產生太強的應激。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