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我國是河鲀魚生產量最多的國家,僅暗紋東方鲀一個品種在長江揚州一個江段而言,在20世紀70年代平均年捕獲量達50噸。據1988年資料顯示,我國河鲀魚年產量就已達4萬噸,占世界河鲀魚產量的70%,主要外銷日本等國。由于近年來主要東方純品種的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的成功;加速推進了我國河鲀魚人工養殖的發展,產量、外銷量不斷增加。目前主要養殖區域分布在遼寧、河北、山東、福建和江蘇等地,主要養殖品種有紅鰭東方鲀、假睛東方鲀、暗紋東方鲀等。在淡水中養殖的河鲀為暗紋東方鲀,近年來養殖規模逐年擴大,已成為新的較有發展前途的淡水名特優養殖品種。
一.養殖基本設施
河鲀人工養殖一般有池塘養殖(包括溫室水泥地和室外土池)與網箱養殖兩種方式。各項設施規模由生產規模而定。
(一)池塘養殖設施
1.溫室培育 溫室培育易控制、成活率高、肥育好、產出高、投資大、管理復雜。
(1)溫室選址 建立溫室應選擇:①水源好,注水排水暢通,水質符合養殖河鲀達標要求;②地勢較高,不被洪汛期淹沒;③陽光充足(特別塑料大棚);免受臺風、風口和蔽蔭影響;④交通運輸方便。
(2)魚池建設 溫室內養魚池均為水泥池,分菌種池和魚種池兩種。
池型以長方形為好;四角成橢圓形,四壁和底部嚴格達到光滑。各池均是獨立排灌管道,池內設有水標尺、注水口(上部)和排水排污(底部)口以及增氧設置,溫室內通氣良好,頂部有充足陽光照射并有調節光照設備。室內切忌陰、濕、網狀態。
苗種池面積50~60平方米(4米×15米)、池深1.5米為好。魚種池在200~300平方米、池深1.5~2米為適。
(3)配套水池 有凈化過濾油、蓄水池和預熱池、餌料培養池。
①凈化過濾池 設在外部水源進入溫室的入口處;池底用消毒洗凈的卵石和砂子鋪墊,入水流經一定厚度的沙子、卵石,初步過濾后流入蓄水池。
②蓄水池和預熱池 位置設在高處,與各類水池有管道相通,能順利注入新水,其體積按各池一次注水和鍋爐用水總量而定;蓄水池作用是進一步凈化水質,保證隨時都能滿足供給符合水質標準的用水量。預熱水池的作用是將鍋爐加熱的水;經均熱后再注入用水池。
③餌料培養池 包括單胞藻培養池;輪蟲培養池,鹵蟲、枝角類、橈蟲類培養池。其大小以便于控制而定,一般面積為2~5平方米。水深1米為宜。
以上各類水池也可利用舊池,插空養殖;如海帶、對蝦養殖水泥池和溫室經改造可為養殖紅鰭東方鲀之用;淡水蝦養殖水泥池和溫室,可改為養殖暗級東方鲀之用,達到一池多用,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成本。
(4)配套器械和物件 鍋爐、鼓風機、氣泵、增氧機、抽水泵、吸污泵、發電設備(備停電用)、陽光照射與溫度調控設備、照明設備、網具、絞肉機、粉碎機、黃豆漿研磨機、水質測定儀、增氧頭等。
2;土池培育 土池培育成活率、產出量相對較低,成本低,管理簡易,但易受天氣影響。
(1)土池選址 ①地形平坦,土壤適宜(以壤土最好)、保水性、透水性、凝聚力、含有害元素(Fe)、鹽堿、腐殖質等化學成分均要符合建池塘要求;②水質好(符合養殖河鲀的要求),水源充足(隨時能注入足夠新水);③陽光照射充足,有利浮游生物繁殖生長和提高水溫;④交通道路便利魚苗及餌料運輸。
(2)土池建造 ①幼魚(成魚)培育池面積為0.13~0.3公頃,水深1.5~2米。兩種規格便于投餌和管理,注排水方便,易控制水量,調節水質,池底易平坦少淤泥,起捕方便;②每池有獨立的排灌系統,以保證池內良好的水質和減少病蟲害傳播蔓延;③塘形整齊,池底平坦;少積淤泥雜物,防止操作水混使魚窒息和有機質厭氣分解的危害;④池堤牢固不透漏水,不坍塌。
(3)圍欄 池外應設有60一70厘米高的圍攔(圍網),阻礙蛙、鼠、蛇等動物竄入,傷害魚苗。
(4)越冬池 一般在室內修建水泥地,規格同溫室培育。目前也有在土池上取其部分水面,加搭塑料棚并就地修造簡易供暖循環系統。加溫效果亦好。
(5)配套設施 基本上溫室培育。
(二)網箱養殖設施 網箱養殖水域廣闊,水體流動、鮮活,網箱面積可大可小,設置靈活變動,設備投資少,飼料管理簡便易行;集約化生產程度高。
1.網箱設置區的選擇 淡水湖泊、水庫網箱應選擇在水深3米以上,溶氧量在6毫克/升以上,含總磷量0.02~0.8毫克/升、硝態氮0.2~0.8毫克/升、銨態氮0一2.5毫克/升,透明度35厘米以上,pH7.4一8.6,無污染毒害元素,酚在0.005毫克/升以下,和風浪較小,微流鮮活的水域中設置。
海上網箱應選擇在無巨風和赤潮影響,無污染、無淡水流入,透明度3米以上,水流速度10厘米/秒,全年水溫有10~27℃范圍的海區中設置。
2. 配套設施
(1)網箔或竹箔 在網箱箱區四周外圍修建;防大風浪、船舶和水鼠、蛇等損壞網箱。
(2)不同規格網目組合 暗紋東方鲀較好的網目組合是:稚魚一烏仔期放入100目/平方厘米(5米×8米×2米),烏仔一夏花期放入60目/平方厘米(2米×8米×2米);夏花一魚種期放入6目/平方厘米,1齡一2齡魚種期放入l.5厘米/目的網箱內培育為最佳。紅鰭東方鲀魚體大小與網目(聚乙烯網箱)組合是:10厘米以下魚體為120一90徑,10~17厘米魚體為20~15節,17~22厘米為15~17節,魚體22厘米以上時為確保安全,配用金屬網40米。箱體大小常選用6米×6米×6米、8米×8米×8米和10米×10米×10米3種規格。
二、魚苗放養
(一)清池(塘) 放養魚苗前對水泥池和土池都須進行清塘處理?梢詺鐫摲募毦圆≡w、寄生蟲、對魚不利的水生生物(青泥苔、水草)、水生昆蟲和蝌蚪等敵害生物,減少魚苗病蟲害發生和敵害生物的傷害。
1.水泥池清池 先注入少量水。用毛刷帶水洗刷全池各處,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后.注入新水,用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或10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潑撒全池,浸泡5一7天后即可放魚使用。
2.土池清塘 土池清塘前必須先修整池塘,清除淤泥、塘水,池底推平,夯實堤壁;修補裂縫,隨后陽光曝曬2~3天即可。
清塘在放養前7~10天進行。在修整好的池底四周和中間每隔一定距離挖小坑,小坑間距以能潑灑遍及全池為度。按每公頃900~1125千克生石灰分放入小坑中,注水溶化成石灰漿水;將其均勻潑灑全池,再將有灰漿水與泥漿攪均混合,以增強效果,次回注入新水,7~10天后即可放養。用生石灰清塘,可清除病原菌和敵害,減少疾病,還有澄清池水,增加池底通氣條件,釋放肥水元素,穩定水中酸堿度和改良土壤和施鈣肥的作用。
用生石灰、漂白粉交替清塘(每公頃用生石灰1125千克,漂白粉90~105千克)比單獨使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清塘效果好。
(二)土池施肥 沒有單獨培育天然餌料條件的,可在土池放魚苗前5~7天,施發酵好的優質廄肥,培肥水質,培育活餌料做法按每公頃1500~2250千克分堆施在池塘四角水面下,每天用鐵耙將肥逐漸耙開,讓水肥相融。
(三)投放
1. 投放前的準備工作 投放前一天再復查和清除池內的有害物,如率生的蝌蚪、青泥苔、昆蟲、新萌芽的水草;在進、排水口處都要用密的網篩絹攔好,不讓蟲、卵等有害物流入池內和防止魚苗逃出。
2. 入池投放 從外單位購買,運輸途程較遠,應選用運魚苗專用的塑料袋,加入魚苗原生活的水(70%),輕輕地將魚苗放入(注意適當密度),充人氧氣(不要太充足);途中應有備用袋、氧氣瓶和與袋內相同的水,以備途中破、漏更換之用;途中應勤檢查;發現異常應補氧、補水,更換運輸袋等緊急措施;開車要平穩,避免顛簸驚嚇魚苗,要盡快運至投放地點。運至魚池時,切勿馬上打開投放,應將袋放入消毒池(桶)內(消毒池的水溫與放養魚池相同),讓袋內外水溫趨近一致時,解開袋口,先將袋口傾斜入水,再將袋中魚水傾斜慢慢進入消毒池(捅)水中,浸泡10-15分鐘,然后將魚苗改放魚池中。消毒藥物一般采用3%~5%食鹽水,比較安全可靠。
若在中途運輸時間較長,袋內水中二氧化碳濃度較高,應先在盛有放養池新水的水桶中,逐漸過渡到水中二氧化碳濃度正常,待魚蘇醒后進行消毒,然后徐徐倒入培育池。
若魚苗運輸路程較近,可用水桶擔運,應先將魚苗所在水溫與入池的水溫調節基本一致,裝運工具都要進行消毒處理(10毫克/升高錳酸鉀浸泡消毒后洗凈),肩擔挑運時,應發揮肩擔技巧;使桶內水有規律的起伏波動,增加水中溶氧量,又保持魚體不受損傷。運至魚池邊時,池上人員應將水桶平穩地輕輕傳遞給池水中投放人員,將水桶口斜入水下;讓魚苗慢慢游入池中;接遞人在池中盡量少移動;免攪混泥水,影響成活率。
3.投放密度 魚苗的投放密度對魚苗的生長與成活率的影響很大。合理密養可以充分利用池塘、節省餌料、肥料和人力,應根據不同的培育方法、魚苗品種、魚池條件、餌料狀況決定。一般可及通過測定魚池水溶氧量、水質指標和魚生長指標判定。對不同規格的魚苗分級分養和即時疏苗稀養是河鲀魚養殖中很重要的環節,也是適當加大放養密度的有效技術措施。
(1)紅鰭東方鲀一般放養密度 溫室水泥地內放養:大規格魚種一成魚5~10尾/米2;網箱中放養:夏花一大魚種3~4尾 /米2。
海區網箱養殖魚苗受風浪侵襲,對成活率影響很大,故放養較大魚種為穩妥。
(2)暗紋東方鲀一般放養密度 溫室水泥池中放養;魚種一成魚5-8尾/米2;土池中放養:2齡魚種1萬一1.5萬尾/公頃,成魚培育0.6萬~0.9萬尾/公頃;網箱放養:2齡魚種10~15尾/米2,成魚培育6~10尾/米2。放養密度應不斷根據具體條件具體分析,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逐漸完善,切不可一味“拿來主義”搬用和一成不變。
三、飼料與投喂
(-)河鲀魚食性特點
1.食性 河鲀魚系屬海洋底層魚類,世代形成肉食性且食性較雜,喜食蟹、蝦、貝、魚和浮游動物。據對暗紋東方鲀食性分析,在空胃率29%時,蟹類出現率最高為39%,數量也最多(窄額絨毛蟹、三龐梭子蟹),貝類出現頻率為29%,蝦、魚出現頻率為18%、14%。
2.攝食方式 攝食方式隨口、齒、消化系統發育有明顯的轉向。仔魚期是在上水層中以趨光視尋食,吞食方式攝食。稚魚期以吞食方式為主并轉向咬食方式過渡的叼食方式攝食。幼魚期在中、下水層,依攝食節律尋食,轉向咬食方式攝食。據暗紋東方鲀攝食節律初步揭示,攝食主高峰為18一20時,次高峰7~8時,傍晚投喂更為重要。在生長過程中,對適口餌料具有階段選擇性。對攝取的餌料都要在嘴里品味,一經感到不適口味,便隨即吐出不食并回避而去。
(二)影響攝食的因素
1.個體器官發育因素 河鲀魚口徑較草魚、青魚等顯著較;出苗3天后,口與肛門才開放;出苗5天后,鰾的功能才形成,出苗30天左右額齒才基本形成口喙狀板牙,消化器官也基本形成,并具有消化吸收功能。這些特點決定它在覓食、攝食方式、對餌料(餌料種類及大。┑倪x擇上有其獨有的特點。
2.生態環境因素
(1)溫度 河鲀魚在最適水溫時(紅鰭東方鲀為16~25℃,暗紋東方鲀為16~27℃)生活力和攝食性最強,吃食亦最好;當水溫下降至14℃以下;攝食顯著下降。紅鰭東方鲀在水溫10℃以下、27℃以上,暗紋東方鲀在水溫12℃以下、29℃以上就會出現停食。
(2)水質 水質變化是河鲀魚最敏感的因素。當水體中溶氧量低于4毫克/升,透明度低于30厘米或有害元素含量影響到生理代謝時,其攝食性就出現顯著下降或停食。
(3)病害 河鲀魚一經罹病后總表現出食欲不振,直接影響攝食強度和攝食量。
(4)水生動物的種類和個體大小 河鲀魚在不同發育時期餌料可攝性和適口選擇性有顯著的差異。水體中水生生物種類與個體大小不同;河鲀魚對其選擇亦就不同,從而影響攝食的差異。
(三)河鲀魚餌料特點及組成 河鲀魚前期食天然餌料浮游動物,后期轉食為人工餌料,在攝食天然餌料時幼仔只能食小個體浮游動物,隨后長大轉食較大個體浮游動物、蟹、貝、蝦、魚等。
1.河鲀魚天然餌料 成魚期有蟹、貝、蝦、雜魚、水生昆蟲及水生植物葉片和絲狀藻類。
2. 河鲀魚人工餌料 至今對河鲀魚生長營養需要尚未搞清,專用人工餌料尚未問世,合理的營養配方還在探索總結過程中。據實踐證明,以3:1的肉糜(魚、蝦、蚌、貝、蜆)與麩粉及少量營養素混合餌料是經濟實用型餌料;以甲魚餌料或鰻魚餌料或兩者混合,加一定量的維生素等是河鲀魚的代用最佳餌料。單一選用高質代用餌料會導致脂肪積累過多,形成脂肪肝;減弱肝功能,達不到正常肥育的目的。
(四)飼料投喂
1.幼魚期 魚日齡進入28一30日以后,魚體外形與內部各器官與發育基本完善;與成魚相似,食性已由天然餌料轉換為人工餌料飼喂。魚餌適口性表現在餌料的成分與含量上。人工餌料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見上所述)。每天投喂3~4次;時間應根據河鲀魚攝食節律進行,早晨7~8時,傍晚18~20時為攝食高峰,喂餌要在此時提前完成。投喂量一般為魚體重的5%一3%,隨魚體增大,投喂量所占魚體重比例酌情降低。
2.越冬期 越冬期內魚密度較大,水體空間有限,溫度也不低(17一19℃),圍越冬方式和條件不同,在投喂量上難以提出通用模式,但在原則上應掌握量少次多的原則,并規條件變化進行調整。
四、飼養管理
飼養管理是充分發揮各項技術措施作用和綜合效能的關鍵環節,對提高經濟效益尤為重要。
(一)對魚苗、魚種定期分池(分網換目)疏苗 溫室培育河鲀魚,初期放養密度較大,隨魚個體長大和相互殘食習性形成,魚種、成魚都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不定期分池,確保在合理密度狀態下養殖。
網箱養殖,隨魚個體增長及時更換網目和分網疏苗,同時調節網箱入水深度以滿足魚種對水流速、溶氧量和鮮活水體生態因素的需要。
更換網箱網目時,網壁要光滑,箱體浸泡半個月后使用,避免魚體擦傷,捕捉、投放作業均要細心操作,力免魚體受損傷,影響生長和成活率。
在定置型網箱中,網箱入水深度隨魚體增長而加深,以保持網箱內魚苗活動水層空間,小魚組群網箱入水以0.7米為宜,中魚組群以l.4米為適,大魚組群以2米左右為佳。當風浪和水體變化時還應及時調整網箱出水高度。
(二)保持清新鮮活水質 河鲀魚對水質變化很敏感,要細心觀察水色、水生生物的異常反應,經常檢測水質變化以作換增水量依據。
養殖水泥池、土池在投放初期逐漸注入新水,保持較好水質,達到一定水位后,因投餌等水質變化較快,須勤換水,日換水量紅鰭東方鲀養殖池可由水池容量的0.5~l倍增加2~4倍,暗紋東方鲀養殖池日換新水1/5左右,基本保持養殖水質要求。
網箱要定期清除勾掛雜物和滋生青苔,保征箱內水流暢通,在箱內適當放入少量到食性魚類可起生物清除作用。
水體中要保持河鲀魚適宜溶氧量(6毫克/升以上),溶氧量低于4毫克/升時何鲀魚就會出現浮頭,嚴重時即會缺氧死亡。氣壓低時特別熱天中午、凌晨、夜間都要啟動增氧機增氧。
及時清除水面雜物和潑漿后池中油膜,保持水面清晰透光。
(三)科學管理日常投喂操作 日常投喂應嚴格按定質、定量、定時、定位投喂。養殖池按常規要求設置一定數量的餌料食臺。投喂定位到食臺。每天觀察檢查吃食情況,從中了解魚苗生長狀況,調整喂量和次數,每次投喂應先清洗食臺后加餌料;每天配制餌料工具、原料須經消毒處理;保持衛生防治疾病。
(四)建立適宜的溫室空間和良好的土地周邊環境 每天觀察檢查溫室內光照強度,溫濕度和通氣狀況。根據陽光照射量調節溫室內光照條件,保證室內適宜光照強度(暗紋東方鲀要求500一1000勒克斯,紅鰭東方鲀要求500~2000勒克斯)、溫濕度。土池周邊要清除雜草,防止蛙、蛇等敵害生物隱藏。
(五)防御災害天氣 河鲀魚適宜生長溫度為l6-27℃(暗紋東方鲀),16一25℃(紅鰭東方鲀),盛夏氣溫高達到38℃以上,水溫高達29℃以上,要在室外水池和網箱內增放l/10~l/4水面的水葫蘆等水生植物,達到遮陽降溫避暑、平衡水體日溫差,還可以調節水體銨態氮含量等綜合生態效應。仔、稚魚在室外土池培育前期也有寒潮、霜凍危害,應及時采取煙熏等應急措施加強防御。
(六)精心越冬管理 暗紋東方鲀在水溫降低到12℃時,即將河鲀魚遷入室內越冬池培育,到翌年室外水溫穩定在15℃時,再遷出室外培育。越冬管理包括:①每天定時清除排泄物和殘食;②定期勤換新水,保持水體鮮活、溶氧高;③“四定”投喂,正常增氧;④及時防治病害。
(七)切實執行每天巡塘(網箱)任務 每天早、午、晚、夜四次定時巡塘(網箱),記錄夭氣、水溫、水色、投餌、排注水,魚群動態變化、病魚魚池狀況,以作決策技術措施的依據。
五、病害防治
河鲀魚對有害其生長發育的任何因子反應都很敏感。在養殖期間,定期檢查魚體狀況尤為重要。河鲀魚有撕咬殘食習性,魚體常有傷斑,全身無鱗片保護,習慣沿池邊、網箱箱體邊游動,易擦傷魚體,易附著病菌和受寄生蟲的侵害,它喜愛在水池、網箱箱底棲息,病害侵害時;又不易即時發現,容易延誤治療時間,F將主要常見疾病及防治概述如下:
(一)爛尾(鰭)病
〔病原〕柱狀黏球菌。
〔病癥]尾(鰭)先呈黃白色黏質物,隨后發展為其邊緣充血,皮膚壞死,尾部肌肉脫落,顯露骨骼。
〔治療方法〕1~2毫克/升呋喃唑酮(10%粉劑)潑灑,或強氯精1毫克/升浸泡2~5分鐘。
(二)白斑病
[病原〕待查證。
[病癥〕體表呈現白色斑點,后蔓延全身長入皮下,體色泛白,嚴重側臥,不食,不久死亡。
〔治療方法〕
(1)去污,換注新水;改變水質。
(2)用3%~5%鹽水浸泡10~20分鐘或用福爾馬林12~16毫克/升(魚苗)或50~160毫克/升(成魚)浸泡10~20分鐘,病情嚴重時可用食鹽水與福爾馬林(濃度同上)隔日交替使用數次,病癥可漸漸縮小,最后白斑脫落,恢復正常。
(三)小瓜蟲病
(病原]多子小瓜蟲。
[病癥〕表皮、鰭條、鰓瓣上呈現白色小點狀的囊泡或白色黏液;鰓片腫脹壞死,魚體轉黑、消瘦,游動遲緩,食欲不振;最后呼吸困難死亡。
[治療方法〕0.2~0.4毫克/升孔雀石綠浸泡1~2小時或用福爾馬林l2-16毫克/升(魚苗)或50~160毫克/升(成魚)浸泡15~20分鐘。
(四)杯體蟲病
〔病原〕多為筒形杯體蟲。
〔病癥]吸附在皮膚、鰓上,游動遲緩,呼吸困難;嚴重窒息死亡。
〔治療方法〕7一8毫克/升硫酸銅浸泡沫15~20分鐘,l%一2%食鹽水浸泡2~10分鐘。
(五)車輪蟲病
〔病原〕多種車輪蟲。
〔病癥]體色變灰黑色,口腔流黏液,食欲不振(不食),魚體消瘦,游動遲緩,煩躁不安。
[治療方法]20~30毫克/升福爾馬林浸泡數小時。
(六)指環蟲病
[病原〕多種指環蟲。
〔病癥]鰓絲黏液增多,鰓瓣變白、有缺損,體色變黑,不食,呼吸困難,煩躁不安。
[治療方法〕20毫克/升高錳酸鉀浸泡10~15分鐘,或90%晶體敵百蟲0.2~0.3毫克/升潑灑。
(六)三代蟲病
〔病原]單殖吸蟲。
〔病癥〕體表動液白濁,糜爛,發紅,出血,鰭殘缺出血。
[治療方法〕250毫克/升福爾馬林浸泡20一30分鐘,或90%晶體敵百蟲0.2~0.3毫克/升全池潑灑。
值得注意的是河鲀魚對防治藥物劑量和處理時間反應特別敏感,稍有不慎,導致死亡,影響成活率。對病害應以預防為主,魚苗入池或轉池,換網箱時,以及定期對魚體消毒,即用3%一5%食鹽水或福爾馬林50~160毫克/升浸泡10~20分鐘,將病害消滅于始發期;孵化池、養殖水泥池或土池、餌料池,在使用前均要進行常規消毒,嚴禁穿水注入;配制餌料原料,工具都要經嚴格規范清洗、消毒殺菌程序,方可配制、投喂;見病害時應及時對癥下藥,使用藥物劑量都須先經測試,不可套用其他魚類常用劑量;對重病魚體最好隔離治療,以免相互感染。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