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水產養殖生產的實踐表明:池塘保留15厘米~20厘米厚的淤泥,能起到保肥、供肥、緩沖水質等作用。但是,若淤泥過厚不僅削弱其有益作用,而且會使池塘水體容量下降、養殖對象生活空間減小;淤泥中的有機質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消耗水溶氧,造成魚浮頭、翻塘;產生氨、硫化氫等對魚類有毒害的還原型中間產物,抑制水產品的生長;淤泥中蟄伏著許多水產物的寄生蟲或中間宿主的休眠蟲卵和致病微生物,導致魚病暴發與流行。
根據測定,精養魚塘的積淤厚度一般以每年10厘米左右的速度遞增。池塘淤泥的改良,一般在冬春季節進行。首先,排干池水,進行人工或泥漿泵等機械清淤;然后,凍土曬塘,在灌水投入使用前,用生石灰消毒。
在平時養殖生產過程中,條件允許的可借助潛走式水下清淤機、進行帶水清淤,也可在池塘中種植一些挺水或沉水植物,吸收底泥中的有機質,以達到改良淤泥的作用。
采集: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