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斑鱖是兇猛肉食性名貴魚類,在自然水域中終生以活的魚蝦為食,目前其人工養殖技術還不成熟,市場銷售的斑鱖主要以天然捕撈為主,供不應求。2002年6月~2003年11月,我們采集鴨綠江水豐水庫野生斑鱖1500尾,每尾魚種重量在50g~180g,利用8口網箱進行馴養,取得成功。現將主要技術環節總結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1.魚種來源 在水豐水庫采用刺網捕獲魚種,魚種捕撈上來后必須剪斷網眼取下,以免魚體受傷而影響成活率,再選擇體健無傷的魚種用4%食鹽水消毒后放入暫養網箱暫養。
2.網箱材料 采用聚乙烯雙層無結節網箱,其規格為3.0m×3.0m×2.5m,封閉式,網箱設置時箱體露出水面30cm。網箱內層網衣的網目2a=0.8cm,外層網衣的網目2a=2.0cm,網蓋為便于投喂而采用2a=5.0cm大網目的網衣。
3.魚種放養 放養前對魚種再進行1次篩選,剔除傷病魚種,對放養魚種采用食鹽水消毒,每箱放養同等規格魚種約200尾。
4.人工馴化 人工馴化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攝食馴化,一般需要7天~10天,選擇適口的小魚蝦投喂,開始每尾魚體每天投喂2尾~3尾活的魚蝦,以后逐漸增加到每尾魚體每天投喂8尾活魚,馴化前幾天基本看不到有魚種上來攝食,以后逐漸可以看到有大批魚種上浮搶食,當箱內餌料基本沒有剩余時,可以進入第二階段的食性馴化。食性馴化是在逐漸減少活餌投喂量時,將鮮雜魚剁成斑鱖適口餌料,并逐漸增加投喂量,經過15天~20天便可以全部投喂鮮的死雜魚。
5.日常管理 每隔10天~15天換箱1次,主要目的是清洗網箱,檢查與修補網箱有無漏洞,同時進行魚體消毒,并將規格差異較大的魚種選入同一網箱中放養。早晚各投喂1次,投喂量為魚體總重量的5%~8%,投喂速度要慢,盡量使餌料魚在落入箱底前被吃掉。投喂過程中要盡量避免人為驚擾網箱中的魚體。
6.越冬管理 水豐水庫一般每年12月20日前后開始封凍,在封凍前1周要及時沉箱,將網箱沉入冰下20cm左右,過深容易造成缺氧而過淺容易凍傷魚體。
二、結果
1.馴養結果 2002年6月~8月,共采捕野生斑鱖魚種1500尾,最大個體180g,最小個體50g,平均尾重100g,分3種規格放養于8口網箱中,飼養過程中無死亡。2002年12月18日,沉箱越冬,2003年4月2日起箱,越冬死亡30尾,越冬成活率98%。2003年11月25日起捕上市,最大個體750g,最小個體250g,平均尾重570g,體重500g以上的魚體920尾,占62.6%,體重達到500g以上的商品魚上市銷售,其余的魚體分箱繼續養殖。
2.經濟效益 規格達到體重500g以上的商品魚,售價110元/kg,共銷售575kg,收入63250元;存箱魚種按80元/kg計算,收入14800元,總收入78050元;/總支出包括魚種、網箱、人工費、網具、雜支等,計37600元;利潤40450元。
三、討論
1.通過2個年度348天(包括105天冰下越冬期)的馴養,證明野生斑鱖人工養殖是成功的,尤其是利用水庫野雜魚做餌料,既降低了養殖成本,又充分利用了水庫內的低質野雜魚資源。對于完全利用野雜魚投喂的地區,開展斑鱖的養殖應根據地區內野雜魚資源情況合理放養,以免投喂不足而影響經濟效益。
2.野生斑鱖抗病能力較強,目前養殖中尚未發現病害,用濃度為 4%的食鹽水消毒魚體,防治病害的效果較好,但大規模養殖中仍要考慮病害防治的問題。
3.自然條件下,斑鱖一般生活在深水處,環境相對較靜;馴養過程中,應避免人為的驚擾,有條件的地區應適當加大網箱深度,則養殖效果更佳。
4.采捕野生苗種,受資源量的限制,很難開展大規模養殖,為使這一優良品種盡快得到推廣,今后應加強人工育苗的研究工作。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