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魚類暴發性流行病包括溶血性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細菌性敗血癥和暴發性出血病等,主要由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弧菌及魯克氏耶爾森氏菌等混合感染引起。該病是近幾年危害極為嚴重的細菌性疾病,也是我國養魚史上危害種類最多、年齡范圍最寬、流行地區最廣、流行季節最長、危害養魚水域類別最多、造成損失最大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該病的特點是發病急、傳染快、死亡率高、損失大。每年4月份~10月份均有發病,7月份~9月份為發病高峰期。水溫15℃~23℃時零星死魚;24℃~26℃時大批死魚;27℃~30℃則隨時發生暴發性死魚,有時從發病到死魚僅有2天~3天,水溫突變死魚最多。主要危害鰱、鳙、鯉、鯽、鳊、鱔、甲魚及鮭等,從魚種到成魚均能發病,一般不傳染同池其他魚類,多傳染同類魚。防治此病必須采用綜合措施,即在流行季節前,使用殺蟲藥殺滅魚體外寄生蟲,然后在流行季節定期用消毒藥消毒,并內服各種抗菌藥物或藥餌。
一、主要癥狀
病魚游動緩慢,體色發暗,食欲下降或停食,有陣發性爭游亂竄現象,然后發生死亡。
1.被檢魚頭部尤其是腦部充血,口腔、鰓蓋、眼下眶、鰭基部尤其是尾鰭基部、魚體兩側輕度充血。嚴重時體表充血發紅、眼球突出、肛門紅腫、體表粘液增多、鰓絲淤血或"白鰓"、鰭條潰爛。剖腹檢查,腸道發紅或發紫,有腹水現象或含黃色粘液和血水,肝、脾等內臟也充血腫大,腸道內無食或少食。鯉、鯽、鰱、鳙、鳊等魚發病癥狀基本相似。
2.黃鱔感染此病則表現為在水中上下竄動或不停地按順時針方向繞圈翻動,久之則無力橫臥于水草之上,呈假死狀。體表有血斑,大小不一,腹部出血較為嚴重,腹腔內充滿紫紅色粘液,肝腫大有血斑,顏色較淡,脾臟出血,腸粘膜點狀充血,腎腫大出血,腸道內無食物,充滿黃色粘液,病鱔死后,肛門紅腫外翻。
3.甲魚感染此病后行動遲緩,常浮出水面,停止進食,皮膚有出血點、血斑或潰瘍,潰瘍常見于背甲、腹部和四肢,口腔亦有大量粘液。肺呈暗紅色,切開有暗紅色泡沫狀液體流出。肝腫大,質脆易碎,表面有針尖大的出血點,脾臟、淋巴結腫大,食道、胃、腸充滿粘液,粘膜充血。
二、預防
1.徹底清塘
不但要清淤,保持適當的底泥厚度,而且要殺滅各種敵害生物及中間宿主,尤其是殺滅病原體及各種致病微生物。藥物可選用生石灰(80千克/畝)、氯寶(2千克/畝)、二溴海因(0.8千克/畝)或者"清塘寶"(1千克/畝),其中"清塘寶"不但能殺死各種野雜魚,還可以殺滅纖毛蟲、中華鳋等寄生蟲。
2.苗種消毒
苗種放養前先用15ppm~20ppm的高錳酸鉀水液浸泡10分鐘~30分鐘,或采用10ppm~20ppm的"龍寶"浸泡5分鐘~10分鐘。"龍寶"能快速滲透細胞膜,迅速殺滅各種親水性、親脂性病毒、細菌、芽孢、霉菌及指環蟲、車輪蟲等病蟲害。另外,放養密度要適當降低,尤其是高溫季節,可采用拉網分塘來降低養殖密度。
3.改良水質
水體中氨氮與亞硝酸鹽含量超過正常水平時,會使魚體抵抗力下降,抑制魚體生長,損傷其鰓絲,并且極易感染病菌。通常可采用換水來降低兩種有害物質的含量,換水有困難時可用離子型凈化寶(10千克/畝)或生物改良型凈化寶(250克/畝)改良水質,最好將兩者結合使用,因為從作用上看,前者能快速有效地吸附水產動物消化道中的毒素和水體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各種有害物質,可用來應急;后者除前者所擁有的優點外,還能吞噬水體中的嗜水氣單胞菌、弧菌等多種有害菌種,并能長期有效抑制細菌性敗血病的發生。
4.消毒
每隔2天~3天對食場可施用"氯寶"(200克/畝)進行消毒,發病季節用二溴海因(100克/畝)全池潑灑,每月兩次。
5.定期殺蟲
為了防止寄生蟲損傷魚體體表或鰓部,引起病菌感染,在寄生蟲尚未暴發流行時,可用溫和殺蟲藥物"立殺鳋"(250克/100千克飼料)或"龍寶"(50毫升/100千克飼料)每月兩次,可殺滅體內外各類寄生蟲。
6.補充營養
為了防止因營養缺乏所引起的疾病或抵抗力下降,在整個養殖期內,必須添加各類復合維生素、復合礦物質及免疫調節劑等多種營養劑,如"生長靈""魚旺""蝦旺""蟹旺"等(可按投飼量的1%添加),可有效地增強魚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并減少疾病的發生。
三、治療
1.一旦養殖種類發病就必須盡快治療。為了確保治療的有效性,首先必須停食并選用二溴海因(200克/畝)或氯寶(400克/畝)進行徹底消毒,降低水體細菌密度,緩解病情。消毒劑充分溶解后再潑灑,以后隔天潑灑一次,直到病情消失。
2.為了防止因寄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