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1.不良的環境: 環境是使得短鯛生病最的主因。所謂環境,包含水溫、水中硝酸鹽濃度、pH值、硬度、水中溶氧量 ... 等魚類生活的因素。當魚只于不適合生存的環境中,生理反應無法正常運作,則會體色暗沉、生長速度緩慢,嚴重時則會發病。在魚病的三要素中,環境是最主要的因素,排名第一,格外重要。常有人在短鯛發病后不斷投藥,其實應該先換水,改善不良的環境,再來觀察短鯛狀況是否有改善,最后再考慮投藥處理。不論是養短鯛也好,都要有「 預防重于治療 」的觀念,保持良好的環境,就能避免魚病。
2.受壓迫的魚只:當魚只過度緊張時,體表會發黑或幾乎無色,到處亂沖撞。壓迫一部份是來自不良的環境,再者是人為的侵擾和水質劇烈的變化 ... 等。像是剛買來的新魚,經過長時間運送到家時,常會有上述之現象。此時應該先將裝新魚的袋子連水整個直接浸入魚缸里 20 分鐘,等袋里的水溫和魚缸里的水溫漸漸相同時,再把魚缸里的水慢慢分三次混入袋中,每次約一杯水,一次間隔 15 分鐘,使魚只漸漸適應環境的改變,以降低壓迫。若直接將短鯛倒入魚缸中,則會因為水質、水溫劇烈變化而產生壓迫,抵抗力低的魚只很可能就此死亡。
3.病菌源的存在:魚缸里存在著許多病菌源,魚只的體表亦有許多病菌源。當魚只的健康狀態良好時,則能抵抗病菌達成平衡不會發病,但病菌源依然存在。當環境一旦惡化時,抵抗力低的魚只就會生病。因此魚缸一定要定期換水,移除廢物并且減少病菌源。病菌源的種類很多,包括細菌、寄生蟲、病毒 ... 等都屬于病菌;病菌源同時也存在生餌當中。
疾病的種類的判斷
1.魚只的行為:
a. 浮出水面、呈呼吸困難貌:此為缺氧的癥狀。判斷為水溫過高、水中溶氧量太低、二氧化碳太高或是鰓病造成呼困難,可從增加水中溶氧量來著手。
b. 魚只載浮載沉、呼吸快速、無力游動、反應遲鈍:判斷為氨中毒(鰓部呈淡紅色),或是亞硝酸鹽中毒所引起,可由增加換水次數來著手。
c. 魚只離群獨游、體色變深:判斷為體表或是腸內有寄生蟲,可以檢視其體表或排泄物。
d. 魚只體重減輕、體色不變、魚只腹部腫脹、糞便呈白色黏稠狀:判斷為魚腸內感染腸內鞭毛蟲。
2.魚只的游動方式:
a. 魚鰭縮起折皺、游動無力、體表常摩擦石頭:判斷為皮膚性寄生蟲或感染柱狀病原體,造成體色轉黑。
b. 魚只打轉游動:判斷此為回旋病或是其它疾病的末期癥狀。
c. 魚只平躺或頭下尾上、無法平靜:判斷可能為魚鰾受到感染。
3.魚只的體型改變:
a. 畸形或體型改變:判斷為外傷或是天生遺傳畸形,或發育不良。
常見的短鯛魚病
1.白點病 是最常見的魚類疾病,尤其在寒流來時(水溫下降)會發病,由白點蟲所引起的魚病,一開始只有一兩點,但不久就蔓延開來,嚴重時全身會布滿如同鹽巴顆粒大般的小白點,病魚會一直用身體磨擦底砂或石頭,試著刮掉附著在身上的白點蟲。會傳染。發生白點病主要的原因是水溫變化(下降)太大,再加上水質不良所造成的,可將溫度升高至 28°C 以上或使用甲基藍加鹽巴,二者并施效果更佳,而鹽不能加太多。但是一般來說,短鯛不太會得此病,要不然也會自行痊愈,不用太擔心。
2. 爛鰭、爛尾、爛鰓病 發病的魚只,魚鰭尾端邊緣會呈白色混濁,然后開始潰爛,鰭條組織糜爛糊開,并且會產生出血性血斑;病發于頭部時會造成向腦部潰爛呈一洞窟,稱為洞頭病。發病原因絕大部分是水質不良引起,并且在溶氧量低、排泄物過多或是溫度、 pH值急劇變化時,最容易發生細菌類如柱狀細菌的感染。會傳染。預防時應避免水溫及 pH值驟變,并且注意水質的污染。處理時可用磺胺藥劑口服或抗生素、咈喃劑藥浴。
3. 爛嘴病 病魚的嘴部會因為發炎而呈紅色,嚴重時會潰爛,常會并發有水霉菌的感染,造成有如棉花狀的傷口,在水質惡劣的水族箱中最常見,尤其是因外傷感染而產生的機率會更大。會傳染。預防爛鰓病的方法,亦可適用于爛嘴病。處理方法可用優碘做涂抹或藥浴,也可以使用烴四環素做長期藥浴, 效果不錯。
4.水霉病 病魚的體表附著類似棉絮狀的水霉,魚只變得沒有精神,躲在角落,失去活力。水霉在水溫低時容易發生,溫度上升后大多會自然痊愈,情況類似白點病。病因乃是捕撈、運輸的過程不當,造成外傷感染,或是溫度驟降時所造成水霉附生。處理方法可用甲基藍、孔雀綠或福爾馬林、優 碘做藥浴,合并使用效果亦不錯,但濃度須減半。
5. 立鱗病 病魚的鱗片會豎起呈松毯狀,起初只是一部分的鱗片,嚴重時會擴散至全身鱗片且全身腫脹,屬于腹水病的并發癥,并且伴隨有凸眼的現象。數日后魚只便會死亡。不太會傳染。此病癥難以治療,屬于末期癥狀,只能于事先預防。 此病因受環境影響很大,水質環境不良且水溫不適時較易發病,也有可能食入帶有病菌源的生餌。所以最好保持魚缸內環境衛生。處理時可利用抗生素連續使用數天,或以食鹽加咈喃劑做藥浴有可能會治愈。
6. 腹水病 魚只腹部腫脹欲裂,嚴重時魚只腹部會向后朝上仰,腹部內充滿了似水液體,魚只尚有活力但身體不太能平衡,幾乎無法游泳,病因一般為食入帶有病菌源的生餌。雖然不太會傳染,一旦發現病魚應立刻隔離,因為死尸可能污染水質。處理時可用注射針筒將腹水抽出,并置于 0.8% 的食鹽水連同抗生素一起施行藥浴,但治愈的可能性不大。
7. 氣泡病 魚只的表皮組織中出現氣泡,尤其在頭部或鰭部,尤其在夏季水溫高、水中溶氧量太高或溶氮量過高時最容易發病,加溫過高或打氣太強亦可能會引起。處理時只要換水或注入新水來改善水質即可,并增加曝氣量,以去除水中過飽合之氣體,病情即可改善,一般來說,此病仍屬罕見。
8. 車輪蟲病 感染的魚只常會以身體磨擦底砂或急劇式跳躍。病蟲寄生于體表時,會分泌白濁黏液;寄生于鰓時,則會分泌大量黏液而造成呼吸困難。車輪蟲通常食入帶有病菌源的生餌。因此預 防時,可先將生餌消毒,用福馬 林浸泡一會兒再喂食。罹病時,可用過錳酸鉀或是福爾馬林加食鹽水藥浴。
9. 錨蟲 一種白色線狀的寄生蟲,錨蟲會將頭角穿入魚鱗下方,寄生于鱗片下的體表層,有時口部及鰓部都有可能會寄生。觀察到魚只的體表經常拖著一條條白色線狀的物體時,就應該是感染了錨蟲,但是一般魚缸內并不常見,大多是由新買的魚只所帶入。處理時可用鑷子直接將錨蟲拔出,再點上優碘,或以馬速展做短時間藥浴,兩種方法同時使用效果較佳。
10. 駝型線蟲 魚缸中常見的線蟲會隨水流移動,大部分則附著于缸壁,寄生于魚體腸內,再隨糞便排至水中。當蟲體長大后,會將較尖的一端從肛門伸出不停擺動。一般初期感染沒有明顯的癥狀,只有體色稍微變黑,等看到蟲時病情就很嚴重了。蟲體長到能從肛門伸出的大小時已具有繁殖的能力,會將蟲卵產出并出落于底沙上,而短鯛又有啄食底沙的習性,易將蟲卵食入造成 感染。會傳染。處理時可用福爾馬林或腸內驅蟲劑藥浴,浸泡時加強水流。
11. 魚虱 常附著于魚鰭的基部,蟲體很大,被寄生的魚只受到刺激便會在缸壁及缸底磨擦,使得寄生部位發炎而呈紅色,并且魚只的活力會降低。通常魚虱多半是由生餌帶來,故使用生餌喂魚前必須先加以消毒。處理時可用含有機磷的馬速展或地特松 ... 等農藥藥浴,用藥時需增加藥浴液中氧氣含量,也要注意用量。否則魚只會被毒死。當魚只打架、碰撞,或撈捕、運送時不小心造成外傷,傷口很容易有細菌或寄生蟲侵入,所以當魚只有外傷時最好能以抗菌劑治療或以優碘破涂擦傷口。
12. 六鞭毛蟲病 病魚的體色會變黑,不吃餌料而日漸消瘦。會排出白色的大便,并且有拖便現象,寄生于腸道中。會傳染。 處理時可用嘧挫乙醇(Metronidazole)混入飼料喂食。若魚只不吃則進行藥浴。 藥物治療的一般通則與種類 藥物目的可分成兩大類:一種是對付細菌感染或寄生蟲的稱之為治療劑;另一種則為調節劑,用來調整魚類最適應的環境及水質。兩者在使 用上有很大的區別。 調節劑有:水質穩定劑、增酸增堿劑 ... 等。由于調節劑作用較慢,因此要注意使用量,不要一次加太多,尤其是使用增酸劑、增堿劑時,更要特別注意。先測量水中 pH值,再計算應加入的量,分次稀釋加入魚缸中,千萬不要一下就隨意亂加,以免造成生命傷亡。加藥時要一面加藥一面攪拌,一面測 pH值。 至于使用治療劑時,不應刻意減少水量來節省藥錢,因為水量少對魚只是一種壓迫。 魚病用藥多半有毒,勿接觸食 用。治病用藥對魚與寄生蟲都有毒害,只不過對魚只的毒性較低。治療的效果與魚種和溫度都有關,劑量使用更要參照使用說明書,否則劑量不足容易使寄生蟲產生抗藥性;劑量太重的話,通常會使魚只、水草一起掛,不然就是受到二次傷害。寄生蟲通常有其最適生存與最不適生存的溫度,使用藥物時最好在寄生蟲最不適的溫度下施行,效果才會顯著。 藥物治療時,最好將魚只撈到空缸內治療,順便清洗濾材上的細菌。若要在原缸中做治療,需先將活性碳拿出來,治療過后再多換幾次水,最后在過濾器中加活性碳以吸附殘留的藥物。使用甲基藍時,不能用活性碳以免附著色素殘留,而造景水草則要拿掉以免染色。故水草缸最好不要使用甲基藍,因為會傷害水草。而 孔雀綠溶液則不安定,容易受光照而分解,須保持在陰暗處,使用時不要開燈,但是孔雀綠顏色較深,容易染色又很難褪色。總而言之,藥物在使 用上都要非常注意,否則很容易就會誤殺小生命。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