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特征特性
泥鰍體較長,前段稍園,后段側扁。眼小,口下位,唇發達,口須5對。鱗小埋于皮下,胸鰭、尾鰭園形,基部有一園形黑點。體灰黑,并雜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斑點,體色一般因其生活環境不同而有所差別。腹部顏色較淺,體表沾液豐富。
泥鰍屬底層魚類,多棲息于靜水及水體有軟泥的底層,除特殊原因外,一般不到水體的上、中層活動。生長適宜水溫為15―30℃,最適生長溫度為25―27℃,當水溫在5℃以下,或夏天35℃以上,以及天旱少水時,它都會潛入泥層中進行“休眠”,只要土壤中稍有濕氣能濕潤皮膚時,就能夠維持生命。
泥鰍除用鰓和皮膚呼吸外,還能進行腸呼吸,這是它特有的生理現象。其腸壁薄而血管豐富,能進行氣體交換,當水中缺氧時,它浮游水面,吸進空氣,在腸管內吸收氧氣,然后再從肛門排出廢氣。泥鰍的另一特點是極會逃走,當池水漲水時,只要池埂有洞,它就會大量逃走。尤其是在春、夏季晚間或雨天,水位上漲后,泥鰍很容易從進水口和出水口逃逸。因此,防逃是人工養殖泥鰍過程中值得重視的環節。
泥鰍為雜食性,在幼苗階段,體長在5厘米以下時,主要攝食枝角類浮游動物。體長5―8厘米時,轉變為雜食,除甲殼類、昆蟲幼體、絲蚯蚓等底棲動物外,還攝食藻類、高等植物和有機殘渣、碎屑等。體長長到8厘米以上時,則以攝食植物性餌料為主,如硅藻和高等植物的根莖葉及種子。泥鰍特別貪食,在天然水體中多在夜晚攝食,產卵期和生長旺季,也在白天攝食。當水溫在25―27℃時,食欲最旺,生長迅速,水溫超過30℃或低于15℃時,食欲減退,生長緩慢。
泥鰍一般兩冬齡可達性成熟。產卵期在4―9月,以5―7月最盛,適宜水溫為25―26℃。產卵時雄魚緊緊卷住雌魚,壓著雌魚腹部,使卵向體外排出,與此同時雄魚排出精子進行體外受精。卵常產在水溝、淺水帶、水田、水草禾苗根處。卵黃色,園形,粘著性較差。
(二)泥鰍繁殖
1、自然產卵繁殖:在產卵池里放入親鰍,當水溫上升到18℃以上時,在池內放置已消毒的棕片、楊柳樹根、水草等作為魚巢。發現泥鰍產卵后,將已附卵的魚巢轉入孵化池,同時再放入新的魚巢,待其再產卵。受精卵孵化對水質水溫要求不高,一般養殖水體均可孵化,最適水溫為20―28℃,大約2天左右時間仔魚可以出膜。
2、人工催產繁殖:在4―5月氣溫適宜時,將親鰍捕起,選擇其腹部柔軟,色澤略帶粉紅色,臨近產卵征兆的親魚,體長在12厘米,體重20克以上,最好40克左右的個體,進行藥物催產。其劑量,每尾雌鰍可用鯉PG 1個或LRH-A5―10微克,雄鰍劑量減半。然后將催產后的親鰍放入產卵池,讓其自行產卵受精或進行人工受精。最后將受精卵上巢進入孵化池孵化。這種方法可以準時大量有計劃地獲得鰍苗。
3、放種補充繁殖:這是最簡便的繁殖方法。即在養鰍水體中投放適量成熟的泥鰍,但先不能放養其它魚類,到生殖季節放置一些人工魚巢,泥鰍在養殖池塘中產卵,在原池孵化,苗種可用小箱培育,然后仍然在原池中飼養。
(三)人工飼養
1、專池養鰍:一般為專門從事泥鰍養殖的生產者所采用的養殖方式。池塘以泥底為好,如果是水泥池,則應鋪泥土15―20厘米深。池塘面積不宜太大,以一畝左右為宜,每畝可放3―4厘米長的鰍苗5―10萬尾。在放苗前應鋪施底肥,以有機肥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動物作為泥鰍的餌料。放苗以后,逐步加強飼料投喂,并追施有機肥料,投喂的餌料主要種類有米糠、豆餅、麩皮、豆渣、蠶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廢棄物等。肥料有人畜禽糞、農作物禾稈堆肥等。如水溫高于30℃或低于10℃時,投餌量應減少。一般飼養8―10個月可以捕獲,高產的每畝可達 250―400千克。每尾體長15厘米左右,體重10―15克達到商品規格。
2、稻田養鰍:在稻田放養泥鰍,可以利用田中蚯蚓、搖蚊幼蟲、水蚤和雜草等天然餌料生物,投喂少量的飼料,就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由于泥鰍生活力強,即使在稻田放水曬田時,能鉆進濕泥里利用腸道和皮膚呼吸來維持其生命。所以泥鰍是稻田養殖較理想的對象之一。稻田建設與養其它魚類一樣,在田中挖掘一個或幾個魚溜,面積2―3平方米,深約50厘米,魚溜與魚溝相通,魚溝開成"田"字或"井"字型。進出水口都要設置攔魚設施防逃。每畝稻田放養體長3厘米左右的鰍苗1.5―2萬尾,注意避免使用石灰和農藥,適當投餌和施肥,秋季收稻谷后起捕,或灌水繼續養殖,于翌年開春耕田時再捕撈上市。一般每畝稻田可收獲泥鰍 30―50千克。
此外,在種藕、植蓮、菱白等水生植物的水面里,可放養一定數量的泥鰍。一般畝放千尾左右,只要飼養管理得當,水面收入可以提高。
3、家庭養鰍:即利用房前屋后或菜園坑凼和蓄水池進行泥鰍飼養。一般可按每畝投入長3―4厘米的鰍苗4000―5000尾放養,也可與黃鱔、鯉魚放在一起混養。平時注意投飼和施肥,如剩飯菜、畜禽糞、菜葉等,飼料要植物性與動物性配合使用。同時控制好水質,當發現泥鰍竄出水面"吞氣"時,表明水體中缺氧,應停止施肥,并更換新水。泥鰍個體長到15-20厘米時即可捕獲上市。經8―10個月的飼養,畝產可達100千克以上。
(四)捕撈方法
由于泥鰍個體小,具有鉆泥的特性,所以捕捉有一定難度。根據泥鰍的其他特點,可采用以下幾種捕撈方法:
沖水捕撈:即在靠近進水口的地方,鋪上密眼漁網,再從進水口放水,由于泥鰍有逆水逃逸的習慣,從而聚集到進水口處,然后適時將先鋪設的網具提起,使泥鰍被捕獲。
食餌誘捕:把帶有香味的米糠或其他適口的餌料置于網具內,待泥鰍誘入覓食時,將網具適時提起而捕獲。也可以將誘餌裝入魚蔞或麻袋,放入水底,能使大量泥鰍進入蔞、袋之中,往往于傍晚放入,第二天清晨取出,能捕獲一定數量的泥鰍。
干池捕捉:當秋后水溫降低到15℃以下,泥鰍便逐漸鉆入池塘底泥之中。可采取排干池水捕捉。一般先將塘水抽干,后把池底泥挖若干小溝,泥鰍會集中到排水溝內而進行人工捕捉,或將含鰍淤泥挖入鐵篩,用水沖去泥土而捕獲。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