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魚類爛鰓病的種類
鰓是魚類的重要呼吸器官,魚體與外環境的氣體交換主要由鰓來完成。鰓發生病變魚類呼吸不暢,必然影響魚類的正常代謝和生長。當魚的鰓患病影響了魚類的正常呼吸,魚體會通過自身調節提高呼吸運動節律來彌補病鰓氣體交換的不足,當鰓的氣體的交換量(既呼出二氧化碳,吸收水中氧氣)降低到不能維持最低生命活動需要時,魚類就會發生窒息死亡。因此,防治魚類鰓器官的常見病多發病,十分重要。下面將引起鰓發生病變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1.由水質惡化引起的鰓病
由水質惡化引起的鰓病集中在7-9月,這種情況多發生水質污染嚴重,水中氨含量長期超標,在分子氨的刺激下,鰓分泌大量粘液,鰓絲呈紫紅色,鰓絲的邊緣呈白色。因鰓片表面復蓋大量粘液嚴重影響了氣體交換。在炎熱的夏季中午水溫最高的時候,魚類常常浮于水面。病魚攝食減少,生長緩慢。目檢病魚的鰓無細菌性爛鰓病癥狀;鏡檢一般無寄生蟲或寄生蟲很少,如再配合水質監測,確實水中氨氮含量超標,可以確診為由水質惡化引起的鰓病。
2.由細菌引起的鰓病
細菌性爛鰓病多發在4-9月,病原為柱狀屈撓桿菌。病魚的鰓上粘液增多,鰓絲腫脹,鰓淤血而呈紫紅色,甚至有小出血點,嚴重時,鰓小片壞死脫落,鰓絲末端缺損,軟骨外露;在病變鰓絲的周圍常粘附著壞死脫落的細胞、粘液、柱狀屈撓桿菌和各種污物。當這些附著物主要是粘液和柱狀屈撓桿菌時,則呈淡黃色;其邊緣色澤變淡,呈“鑲邊”狀。由于鰓絲被細菌感染,鰓蓋內表面的皮膚往往發炎充血,中間部分常糜爛成一圓形或不規則形的透明小窗。用顯微鏡檢查,如鰓上無大量寄生蟲或真菌寄生時,即可初步診斷為細菌性爛鰓病。如需進一步檢查,可取一塊干凈的載玻片,加2-3滴無菌水(或清水),刮取鰓上淡黃色粘液,或剪取少量病灶處鰓絲放在載玻片上的水滴中,蓋上玻片,放置20-30分鐘后,在顯微鏡下如見有大量細長、可做滑行運動的桿菌,并有些菌體聚集成柱狀。可進一步確認為細菌性爛鰓病。
3.由原生動物引起的鰓病
由原生動物引起的鰓病集中在7-9月,引起魚類鰓病的寄生蟲常見的主要有鰓隱鞭蟲、斜管蟲、車輪蟲。病魚的鰓組織由于受寄生蟲的刺激和傷害使鰓表皮損傷,出現淤血,表面多粘液復蓋,鰓絲尖端往往腐爛伴有細菌性感染病灶。病魚體色發黑,游動緩慢,魚苗和魚種大量感染時可引起死亡。鏡檢在低倍鏡下可見寄生蟲。
4.由中華鳋引起的鰓病
由中華鳋引起的鰓病流行于6-9月,因中華鳋個體較大,肉眼就可看到鰓片末端上寄生的白色蟲體。因中華鳋用第二觸肢鉤在鰓絲末端,引起鰓絲末端增生、腫脹、發白,中華鳋的蟲體后半段露在鰓絲的外面,好像白色小蛆,尤其是在中華鳋的繁殖季節(水溫20℃以上)生殖節上掛有一對細長卵囊,肉眼觀察更顯得清楚。當大量寄生時,鰓絲末端幾乎都腫脹、發白,腫脹發白的基部淤血,鰓上粘液增多,病魚呼吸困難,焦躁不安,在表層打轉或狂游,尾鰭上葉常露出水面。一般中華鳋少量寄生時,對魚類的危害不大,只有大量寄生時才會引起病魚死亡。所以確診時要先用肉眼檢查病魚的其它部位是否還有病變或異常,必要時再用顯微鏡做進一步檢查,以防誤診。
●魚類爛鰓病的防治
1.由水質惡化引起的鰓病
應積極采取換水,增氧等措施降低水中的氨含量。如果將水中的氨含量降低到魚類能長期忍受的最高氨濃度0.025mg/L以下,就不會對魚類產生危害。鰓病可不治自愈。同時應在養殖過程中根據水質情況及時使用北京同治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水質改良精來調節和改善水質可以防止水體惡化,保持魚類良好的生長環境。
2.細菌性爛鰓病
細菌性爛鰓病可用防治細菌性魚病的常規方法防治。外消:可用富氯或百毒清0.15-0.20ppm全池潑灑;內服:腸腮靈(飼料添加量2.5-3%)或同治2000(飼料添加量0.8-1.0%),連用3天即可。
3.由原生動物引起的鰓病
可用北京同治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B型滅蟲精以有效防治由原生動物引起的鰓病。
需要注意的是車輪蟲在水溫27℃左右時,每天分裂一次,呈幾何級數增長;所以在培育魚苗時,魚池雖已消毒,但在魚苗池注水時,往往車輪蟲又被帶到池中,所以魚苗在飼養20天后要及時分塘,以免暴發車輪蟲病。同時夏花分塘時,一定要進行藥浴殺滅體外的病原然后再放養。
4.由中華鳋引起的鰓病
防治中華鳋病,可用北京同治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B型滅蟲精,全池潑灑即可。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