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鱔有土池、水泥池(有土或無土)、網箱和稻田等多種養殖形式。規模可大可小,而且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眾多養殖戶靠養鱔已走上了致富路。但是,病害發生也給一些養鱔者造成重大經濟虧損。黃鱔雖屑魚類,而其生活習性卻與魚類有著很多本質的不同,人們對其研究了解并不透徹,一旦發病,完全“照抄”養魚管理模式防治疾病,治愈較為困難,難以達到治療的效果。鱔病的發生發展,是病原體侵襲的結果,也與養鱔環境和黃鱔自身的抵抗能力密切相關。據筆者多年養殖實踐摸索認為,對黃鱔的疾病預防應改變過去傳統單純用藥的觀念,側重于進行生態健康養殖,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或消除疾病發生和提高快速生長增重效果,最終實現高產量、高效益、高目標。
1、樹立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的思觀念。人們對黃鱔已發生的各類疾病的治療尚不能都實現藥到病除,只有早期預防才能避免損失。
2、科學建場。科學建場包括選擇水源好、光照充足、背風向陽、環境安靜、不旱不澇等養鱔場“外部”環境和鱔池本身進排水各自獨立(無過水池)、進水流暢、排污徹底、鱔池大小、布局、深度、數量及其它生產管理設施工具等“內部”條件的配套。這些“硬件”是健康養殖和疾病防治的基礎。
3、搞好鱔池的清整和消毒。放養前鱔池徹底消毒是防病的重中之重,不可或缺,無法“補課”。不論是老池還是新池,不論是有土土池、水泥池、稻田,還是無土養殖的水泥池、網箱(指設箱在池塘水域),都應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或其它強力殺菌滅蟲藥物(高效低殘毒品種)進行干池或帶水徹底消毒。其用法和用量可參照養魚池操作進行。需要注意池中泥埂應用鐵釬插許多孔眼讓藥物滲入全部泥中,方能收到理想的殺菌滅蟲的效果。
4、引用無病無害的水源。水源是病原傳播擴散的最重要的途徑:養殖場的水源應當充足、清潔、溶解氧豐富,不帶病原體或其他有毒物質(如農藥、工業三廢等)。有條件的可在養殖場旁建一蓄水池,水在蓄水池中先凈化、消毒,再進入養殖池使用。
5、苗種消毒。帶病蟲害的苗種不能進場(進池)。進池的苗種放養前必須先浸泡消毒,方法是將苗種放入3%-5%食鹽水中浸泡(10-15)min,或10ppm-20ppm高錳酸鉀(5-10)min,消毒時間長短應據苗種忍受程度靈活掌握。另外也可用高錳酸鉀、硫酸銅、漂白粉等藥物浸泡消毒。浸泡后黃鱔體表的病蟲害會從鱔體上脫落到藥液中,因此,浸泡后的藥液切莫倒人養殖池。
6、工具消毒。工具可用50ppm高錳酸鉀、或20ppm漂白粉溶液浸泡(5-10)min消毒,也可放置在太陽下曝曬。
7、水體和餌料臺消毒。在養殖階段,每隔(15~20)d使用漂白粉lppm或晶體敵百蟲0.4ppm交替全池遍灑一次。飼料臺每隔(7-10)d消毒一次,或每隔(5—7)d取出曝曬一次。每天檢查飼料臺,殘餌及時撈出。
8、飼料消毒。除配合餌料外,活餌鮮餌如蚯蚓、蠅蛆、小雜魚蝦、蝌蚪、小蛙等均需洗凈再用5%食鹽水或20ppm高錳酸鉀浸泡消毒,清水漂洗后投喂,防止病害帶人池中和“病從口人”。
9、鱔病流行季節結合全池潑灑投喂藥餌。
10、病鱔隔離。病毒細菌引起的出血和部分寄生蟲等病有很快很強的傳染性,一旦發病,應及時將病鱔撈出隔離、或深埋、或銷毀處理,不得隨意拋擲;發病池水不得流入他池;工具專用,未經嚴格消毒不得用于他池。同時搞好病鱔池的對癥治療。
11、合理放養。科學合理地放養是創造良好養殖環境的一種優化和數字化管理,能夠保持水體的微生態平衡,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從而提高養殖單產和效益。黃鱔的科學放養包括三個方面:即放養密度、大小分級分池飼養和養殖過程中分池。確定放養密度根據鱔池(網箱、稻田)條件,黃鱔大小、養殖目的和技術水平等綜合考慮。池埂多(如埂溝式鱔池)、水草多、換水方便、排污徹底的鱔池放養密度可增大;相反減少。黃鱔規格大,單位重量尾數少,放養總重量可增加;規格小,單位重量尾數多,放養總重量減少—養密度大,無養殖經驗的放養密度小。據筆者的實踐體會,常規按規格20尾/kg放(1-2)kg/m2為宜。大小分級分池飼養能避免小鱔不敢與大鱔爭食和缺少餌料時大吃小的現象,同池中大小規格一致,差別越小越好。隨著養殖生長增重,鱔池或網箱負荷增大,同時大小規格也出現懸殊。這時,應及時分池,才能提高整體產量。
12、重視培植水草。水草在黃鱔養殖中具有防暑降溫、改良水質、支撐鱔體、提供隱蔽場所及冬季御寒保溫等重要的作用,幾乎可以認為沒有水草養鱔難以成功或難以實現高產高效。用于黃鱔養殖的水草有水花生、水葫蘆、油草等。鱔池水草應占50%以上水面,網箱養鱔水草應占80%-100%的水面。只有這樣才能為黃鱔提供優良的生活生長空間。
13、水深、水質的科學調控。黃鱔體內結構無鰾,它不能像一般魚類一樣能夠在不同水層隨意漂浮停留,一旦停止游動即下沉水底。而生長階段必須呼吸空氣中的氧,因此養鱔水體不宜過深,一般根據黃鱔大小水深應控制在(5-20)cm不等,便于黃鱔“立柱”出水吸氣。網箱養鱔利用密集的水草支撐著鱔體在水表層活動棲息,使黃鱔能順利呼吸,解決了深水與呼吸的矛盾。因投喂動物性餌料,鱔池水質極易敗壞,必須及時調控改良,以增加水體的含氧量。改良方法有換注新水、潑灑增氧劑、使用微生物制劑、開啟增氧機、生石灰潑灑等。
14、溫度調控。夏季應培植豐富的水草、人工搭建蔭棚和換水降溫,把水溫控制在黃鱔最適宜的范圍內;而秋季應及時撤去蔭棚;增加光照升溫,延長攝食生長時間。
15、合理用藥,避免濫用藥物。激素、抗生素、重金屬元素等藥物的使用會影響黃鱔商品品質,增強病原體的抗藥性和污染環境,因此在病害防治過程中應盡量少用或不用,提倡使用高效低殘留藥物,生物制劑和中草藥等,實現既可治病又不影響黃鱔品質和環境的目標。
16、消徐刺激。環境中的人為干擾、噪聲干擾、水溫驟變等都會使黃鱔產生應激反應,頻繁或持續的刺激會使機體新陳代謝紊亂影響體質,應盡可能減少或消除。
17、不斷改革養殖方式。積極改變傳統土池養殖模式,推進無土養殖、生態養殖,使黃鱔養殖實現規模化、工廠化、快速化、無公害化和高效化。
18、選養體質健壯的苗種。目前我國黃鱔苗的人工繁育技術尚未達批量生產水平,人工養鱔苗種尚依賴于天然資源捕撈獲得。選擇優質苗種應從定大小、知來源、選品種、查疾病、探外傷、試力量、摸粘液和觀敏感等八個方面進行。
19、 科學投喂優質餌料。投喂黃鱔飼料需要“定時、定位、定質、定量”。飼料品種主要有蚯蚓、蠅蛆、小雜魚蝦、螺蚌肉、畜禽肝腸肺等和配合飼料。飼喂效果按生長速度快慢:活餌快于鮮餌,鮮餌優于配合飼料,配合飼料因配制成分差異,生長速度不一。不論哪種飼料必須新鮮未變質,大塊飼料切碎成黃鱔張口即可吞人,配合飼料加工成條狀軟顆粒。除“活餌”外,“死餌”必須投在飼料臺上。鮮餌在(1-2)h吃完為度,配合料在(0.5-1)h吃完為度。
20、加強巡視,及時發現問題和及時有效處理。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