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很多養殖戶都看中了黃鱔淡旺季的巨大價格差而進行囤養,由于缺乏科學的養殖技術,黃鱔短期內大批死亡,造成了慘重的經濟損失。根據我們多年的養殖實踐經驗認為,黃鱔囤養應把好以下三關:
1.種源關
嚴格把好黃鱔種苗購入關是養殖成功的關鍵。在沒有自繁培育條件下,大多數養殖種苗都是來自市場購買,由于市場出售的黃鱔一般都經販子暫養、貯養,其中健康的、染病的、帶傷的、毒捕的都混摻在一起,這就給無經驗的養殖戶帶來了較大的風險,解決辦法:一是盡量購買人工培育的種苗進行飼養;二是在購買市場上的黃鱔時切忌買盛于各種容器內的“干黃鱔”,因為多數販子都有這樣的經驗:即用農藥毒獲或已患嚴重病癥的黃鱔,氣溫高時在水中容易死亡。所以在選擇黃鱔時必須帶水選擇,在水體中,黃鱔有關情況一目了然。凡容器內水體渾濁發臭,多數黃鱔“翻腹”翹首吸氣、體色發紅、體表無光澤、癱軟無力一抓即著,無“緊手感”,則該批黃鱔多數屬于弱鱔病鱔,不能用于飼養;健康的黃鱔游動自如、體表光亮無血斑、粘液適度、不粘手、抓黃鱔有“緊手感”。參照以上方法選擇黃鱔一般不會購進病鱔、藥鱔或弱鱔。
2 入池消毒關
黃鱔入池前進行鱔體消毒是殺滅寄生蟲和病菌的重要環節。其方法是采用鹽水浸泡鱔體,將3—4%的食鹽溶液倒入盛有黃鱔的溶器內,浸泡5—10分鐘。氣溫低浸泡時間可長一些,氣溫高浸泡時間短一些,但浸泡時必須注意觀察黃鱔的動靜,如果黃鱔猛竄不安,拼命外逃,則說明食鹽溶液濃度過大,這時應灌注新水進行稀釋,浸泡后用清水沖洗后方可入池飼養。
黃鱔在入池前,新池必須脫堿消毒后才能進行飼養。辦法是用水浸泡7—10天,浸泡后再用生石灰消毒處理換水沖洗干凈,檢查是否脫堿,可在放鱔種之前放入幾條小魚進行觀察,如果小魚二天后都很正常,說明已脫堿(也可用pH試紙測試),即可放入種苗。舊池飼養黃鱔必須提前十天進行消毒處理,辦法是:池水保持在10—20cm,用生石灰按每平方米150—200克進行全池消毒,消毒后發現池子里的小雜魚或水生昆蟲全部被殺死,說明消毒徹底。消毒沖洗干凈十天后方可放入鱔種。
3 消毒防病關
黃鱔的病源媒體主要是水和餌料,要控制和杜絕病源體傳播必須得從水和餌料方面入手。
在養殖期間間隔半月每10平方米養殖池(水深保持10—15厘米),用生石灰50克兌水潑灑一次,平時投喂的蚯蚓、蠅蛆等活動餌料,一律先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5—10分鐘,用清水沖洗后投喂。投喂豬肺等動物內臟時,一律先經過高溫煮熟后切碎投喂。嚴格把好“病從口入”關,以免帶入病菌或寄生蟲,造成黃鱔染病死亡,確保養殖成功。
在投食期間,一些飼喂器具,如:飼料盆、飼料臺、網兜、筐、盆等都要進行定期消毒處理,這樣就能有效地杜絕和控制病菌的傳染,以達到養殖的最佳效果。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