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04年,筆者從事漠斑牙鲆淡化技術研究和漠斑牙鲆微咸水養殖技術研究(養殖水體鹽度2‰~3‰),對漠斑牙鲆在工廠化養殖中發生的疾病及其防治措施進行了初步研究,現總結如下:
一、腹水病
病原為愛德華氏菌。病魚腹部膨脹,肛門紅腫,嚴重的病魚部分腸道從肛門處露出。解剖腹部,腹腔內有大量出血性腹水,肝臟出血,腎臟腫大并有出血癥狀。
該病是漠斑牙鲆工廠化養殖危害最嚴重的疾病。從淡化研究和養殖研究中可基本判定腹水病在全年均可發生,6~8月養殖高溫階段是該病高發期,死亡率較高,并且從魚種到成魚階段均有可能患病。
病因分析:在淡化和養殖研究中使用的飼料是進口的牙鲆專用配合顆粒飼料,該飼料的衛生標準較高,由飼料傳染病原菌的途徑不存在。分析病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研究中使用了部分池塘水,由于水處理設施不盡完善,淡化階段水質比較混濁,養殖階段水體中枝角類較多,有機質含量較高,水體及水體中的枝角類可能帶有致病菌,使魚感染引發了該病的發生;二是引進的魚種可能帶有致病菌引發了疾病。
防治措施:該病發病初期癥狀不明顯,病魚較難發現,養殖中應以預防為主,措施如下:①魚種入池前要嚴格消毒,而從外地引入的魚種除嚴格消毒外,養殖初期排出的水也要嚴格消毒后再循環使用。②保持養殖水源和池內環境的清潔。③6~8月養殖高溫季節,投喂添加0.5%維生素C和0.02%維生素E的顆粒飼料,每月投喂0.2%土霉素藥餌或0.1‰氟苯尼考藥餌3~5天。每天增加換水次數1~2次。④養殖期間,每20~25天用100~200毫升/立方米福爾馬林消毒魚體1~2小時。
治療措施:①將癥狀明顯的病魚從養殖池中挑出放入獨立的水槽中暫養。②養殖池和水槽中的魚體用福爾馬林200毫升/立方米消毒2小時,隔天一次,連續三次。③養殖池和水槽中的魚同時投喂添加0.5%維生素C和0.4%土霉素的藥餌5天,水槽中的病魚隔7天后再投喂添加0.5%維生素C和0.2‰氟苯尼考藥餌5天。
通過以上3項治療措施,腹水較輕的魚被治愈,腹水嚴重和腸道露出肛門的魚陸續死亡。
二、爛鰭病
顯微鏡觀察魚的病灶部位黏液中有大量桿狀細菌,細菌種類未鑒定。病魚背鰭、尾鰭末端發白,鰭膜破損,嚴重時鰭條軟骨末端露出,鰭出血糜爛,肝呈米黃色。淡化及工廠化養殖期間(4~12月)均有發生,但未造成魚死亡現象。
病因分析:一是水質不清潔,日換水次數少;二是與使用的飼料營養成分損失有關。
防治措施:該病癥狀明顯,易發現。保持水質和養殖池內環境清潔,投喂優質新鮮飼料,可有效預防該病的發生。在研究過程中對發病池采取了以下治療方法,病魚全部治愈。①福爾馬林150毫升/立方米消毒魚體2小時,隔2天一次,連續三次。②投喂添加0.5%維生素C和0.2‰氟苯尼考的藥餌,每天一次,連續7天,7天后繼續投喂添加0.5%維生素C的飼料至痊愈。
三、鰓霉病
病原為鰓霉,分枝多,成網狀。病魚晝夜上浮到水面沿池四壁游動,游動中頭部經常露出水面吞氣,不攝食,部分鰓絲灰白色,嚴重的鰓有出血斑。一般發生在6~8月。水質不清潔,水中有機質含量高是發生鰓霉病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保持養殖水源清潔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措施。采取的治療措施:①改變水源,用井水對鹵水作為水源,日增換水次數2次。②用福爾馬林200毫升/立方米消毒魚體2小時,每天1次,連續3天。
通過以上兩項措施,魚不再上浮游動,攝食正常。
四、脂肪肝病
魚肝臟腫大呈淡紅色,嚴重時呈米黃色。脂肪肝癥在整個養殖階段均有發現,6~8月高溫季節較嚴重。
病因分析:①投喂的飼料中糖類的含量高于漠斑牙鲆的需求量。魚類長期攝入過量的糖,會導致脂肪在肝臟大量沉積,發生脂肪肝。高溫季節魚對飼料中蛋白質的需求量高,對糖類的需求量要低于低溫階段。本次研究中使用的飼料為進口的牙鲆專用飼料,并不是漠斑牙鲆專用飼料,從魚脂肪肝病的長期存在、且6~8月高溫季節較嚴重這一現象看,使用的飼料中糖類含量高于漠斑牙鲆的需求量。②投喂的飼料中VE的含量不足。由于使用的飼料中脂肪含量較高,放置時間較長,具有抗氧化功能的VE必然要損失一部分,特別是高溫季節損失量更大些,使飼料中的VE含量出現不足,而VE又具有輔酶的功用,魚體缺乏可導致脂肪肝病的發生。
防治方法:該病發病時間長,在短期內難治愈,應以預防為主。采取在低溫期(水溫16~20℃)投喂牙鲆飼料,高溫期(24℃以上)投喂冰鮮海水魚肉與高蛋白低能量的配合飼料是有效的預防措施。研究中采取每月投喂添加0.5%Vc和0.02%VE的飼料10天,6月、8月連續投喂,脂肪肝癥有所減輕。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