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隨著養魚技術不斷普及與提高,小水面精養高產技術在大水面逐步得到廣泛應用。但精養水體魚類一旦發病,易使病情擴散。采用“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辦法,會大大減少或杜絕魚病的發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水域局部殺害除野每年
冬季捕魚后,對易淤積和死水區域每667m2施生石灰75-150kg。同時適當曝曬、凍裂,比其中腐殖質充分發酵,殺滅病原體。
2 魚種消毒根據具體情況,盡量選擇體健無傷合乎規格的魚種,在冬季晴朗的天氣放養。入水前用3%食鹽水溶液浸洗魚體10分鐘左右,時間視水溫和魚的耐受能力靈活掌握,不讓體弱病殘、游動無力和創傷較重的魚樸下水,必要時,還可用滅活疫苗浸泡。
3 定期藥物預防在4-9月養殖期間,根據魚病的發病規律,利用魚經常聚集在食場(臺)處覓食的習性,定期采取食場(臺)潑灑藥液預防。一般以食場(臺)為中心呈扇形或半圓形擴展成0.67hm2(10畝)左右范圍內施用,主要藥物有:①1-1.3mg/L漂白粉液潑灑,連續3天,主防細菌性魚病;0.5mg/L90%的晶體敵百蟲液潑灑,隔天1次,連續2次,主防寄生性魚病;③每月用250kg生石灰連續3天潑灑,預防細菌、病毒的滋生和蔓延。④在5月和7月初各投喂1次痢特靈或土霉素藥餌,每天1次,連續5-7天。
4 結合輪捕上市,對出湖(庫)的主養品種進行“體檢”先仔細觀察魚的體色是否正常,體表有無異樣。再檢查鰓部,看是否呈鮮紅色和有無異物,鰓絲是否完好無損。在必要時,還可解剖檢查內臟。若發現有異常變化或魚病跡象,應對留湖(庫)魚對癥下藥及時防治,消滅魚病流行隱患。
5 適時調節水質生長旺季水體透明度控制在25-30cm,pH值在6.5-7.5之間,使水面呈油綠或黃綠色為好。夏季水質易呈偏酸性,可每667m2用生石灰15-25kg化漿潑灑進行調節。若發現水質老化或呈灰白色、濃褐色,應先放掉20-30cm的老水,及時加注新水和施氮磷肥調節培肥水質。每次每667m2可用過磷酸鈣3-4kg配5kg碳銨,方法是先溶解磷肥,再倒入碳銨混合,稀釋后潑灑,一般應在午前施完,施肥的當天應保持水體基本平靜。
6 中期輪捕后預防在輪捕作業時一定要小心,選擇適宜的網目,盡量減少拉網次數,每次輪捕連續操作5-7天應暫停一段時間后再行作業。捕魚后,由于高溫季節魚生長較快,魚鱗較疏松,易被網片損傷感染病原體誘發魚病,隨時采用1mg/L漂白粉潑灑,預防細菌性魚病的發生。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