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早春是放養魚種的最好季節。因為這段時間水溫較低,魚的活動力稍弱,而且魚體結實、鱗片緊密,拉網、捕撈、運輸不易受傷,這樣可提高魚種放養的成活率,一般魚種放養最遲不超過二月底投放結束。魚種放養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魚種質量
成魚飼養中對魚種的要求是:種類齊全,數量充足,規格合適,健壯無傷。具體的選擇標準為:同種同齡的魚種,規格一致、體長體重相差無幾,背部肌肉厚,色澤鮮明,鱗片鰭條完整無損,游泳活潑正常,溯水性強,離水后放在盆中鰓蓋不張,尾不彎曲,跳動不止,體表沒有傷痕和寄生蟲寄生。凡不符合上述條件者為不良魚種。
二、消毒
有的養殖戶在投放魚種時根本不消毒,結果發病率高,到時用藥防治效果又不好,其實只要做好魚種的消毒工作,在預防魚病方面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魚種消毒時要注意三點:①藥物要現配現用,配藥要用清水,忌用肥水,藥物浸洗時要避免陽光直射o②藥物劑量要準確,避免藥量不足或用藥過量。③浸洗時間要適當。發現魚種有忍耐不住的現象時,應立即加水或將魚種放大另一器具中。
三、時間、地點選擇
魚種下塘前首先必須嚴格檢查清塘藥物是否藥效已過,方法為:在即將放魚的池塘放入一只小網箱,可先試放幾十尾魚人塘內的網箱,觀察一夜,看其活動、浮頭情況有無異常,如出現焦躁不安、浮頭掙扎、四處竄游等現象,說明清塘藥物還有殘留,不得立即投放,需待其藥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放魚。除此之外,魚種下塘前,必須用密眼網對全塘拉網丑~2次,將塘中有害昆蟲、蛙卵和野生雜魚等可能危害魚種的生物清除干凈,確保下塘魚種的安全。最后,魚種下塘最好選擇在連續晴天的中午下塘,此時魚種適應最快,成活率也最高。有風天應在魚池的上風處放魚種,以免在下風處放養被風吹到池邊致死。
四、注意溫差
下塘時注意裝魚種容器的水溫與池塘水溫的差值不超過3~C。溫差過大,應調節容器中的水溫,使其接近于池水溫度。用塑料袋充氧運輸的魚種,下塘時要經過“緩苗”處理,魚種下塘時應準確計數。
我國主要養殖魚類從它們的棲息習性來看,一般可分為上層魚、中下層魚和底層魚三類,將不同棲息習性和食性的魚混養在同一池塘中,可充分利用池塘的各個水層和餌料,與單養一種魚相比可增加池塘單位面積的放養量,更好地發揮池塘潛力,從而提高池塘魚產量。
一、混養類型
成魚池塘一般都混養五六種魚,其中以一種或兩種魚為主,稱“主養魚”,在數量或重量上占較大比例,而且是飼養管理的主要對象;其余數量或重量較少的搭配魚類稱“混養魚”,在飼養中不作或較少專門照管,少量投飼或不投飼,依靠取食部分投喂給主體魚的飼料或池中的有機碎屑和天然餌料生物而生長。在混養池塘中,主養魚.對提高產量起著主要作用,但混養魚也是池塘高產不可缺少的魚類。主養魚的選定主要根據魚種來源、飼料供應和池塘條件等情況來定,如當地盛產水草、螺蜆等,采集較方便,故以養草魚或青魚為主;飼料來源較少,肥料來源較多,或池塘較肥,則可養鰱鳙為主;當地某——品種的魚比較受歡迎,價格較高,也可以其作為主養魚,根據其生活習性再適當搭配混養品種。混養魚的選定一般依主養魚的種類而定。例如以養草魚為主的池塘一般多配養鳊、魴魚,以青魚為主的池塘多配養鯉魚,除以鰱、鳙為主的池塘外,其他類型的池塘一般都混養鰱、鳙魚,鰱、鳙魚是混養池中必備的魚類。
二、混養比例
現在各地普遍采用的混養比例為“80:20”模式,意即在這種養魚的池塘收獲時其產量的約80%是由一種攝食顆粒飼料的、較受歡迎的“高價值魚”所組成,而其余20%左右的產量則由被稱為“服務性魚”的魚類,如濾食性魚類(有利于凈化水質)和肉食性魚類(有助于控制野雜魚類及其它競爭對象)所組成。任何一種能夠攝食顆料飼料的池塘養殖魚類都可以作為占80%產量的主養魚。與傳統的池塘養魚技術相比,80:20池塘養魚技術的管理比較簡單,對池塘生態系統的控制程度較高,對生產的結果比較容易預測。 80:20池塘養魚技術對環境的影響程度要比傳統的養魚技術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小得多,因為它產生的廢物少得多,不會造成廢物的積累,不需要換水或很少換水,它對資源的利用效率更高。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