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黃鱔生態養殖技術
鱔魚是一種喜居溝渠,田塍旁、池塘邊,鉆穴打洞,晝伏夜出攝食水中小昆蟲,蚯蚓及浮游動物等食物的特種水產品,人工餌料養殖成本較高,靠收集野生飼料,常常貨源不足,費時費力,如何解決餌料問題,筆者在湖南采用的黃鱔生態養殖技術做如下介紹,供參考。
1 建池
選用魚池面積334平方米,池深1.5米,坡度75°,用水泥漿抹光,魚池四周高1米左右,池內浮泥深度30厘米、池底為黃色硬質池底,將浮泥每隔1米堆成高為25厘米,寬為30厘米的成“川”字形小田塍,池塘內周圍留1.5米左右的空地種草,供后期幼蛙生長的場所,用魚網或薄膜圈圍空地四周,因圍欄較結實,幼蛙很少外逃。
2 鱔種投放前的準備
鱔種放養前一個月,分兩步準備工作,前期為:在農歷2月初,334平方米水面投放生石灰60公斤全池潑曬,并放水70厘米,然后施肥,其中過磷酸鈣40公斤、碳酸氫銨40公斤、豬糞500公斤、池水pH值在7以上,培肥和調節水質的目的,有利于培育水質、搖蚊幼蟲等浮游動物。后期的準備工作為,在鱔種放前10天左右,到野外采集抱卵青蛙20公斤,土蛙20公斤,投入鱔池孵化,并采集具有懸浮性的雜草投放鱔池,做好青蛙的接產工作,當70%的青蛙產卵并孵化后,浮游動物成堆成團懸浮水體時,即可放入鱔種。
3 鱔種的投放
農歷3月初10,在市場上挑選70公斤無病、無傷,規格在40尾/公斤左右的種苗投放池內,泥鰍120尾/公斤規格的種苗10公斤,此規格的鱔種在野外生長達2年左右,生長期進入高速狀態,鱔種入池后兩天鉆入泥垛里穴居。
4 鱔種入池后的管理
鱔種入池后,池內生長著高密度的浮游動物和青蛙孵化的小蝌蚪,生物餌料豐富,整個管理工作以調節水質為主,水質控制在pH值7以上的微堿性狀態下,以利浮游動物的繁殖和小蝌蚪的生長,因小蝌蚪攝食水體中如藍藻類浮游植物,所以每隔10天投放豬糞200公斤,結合生石灰10公斤,在鱔種入池后20天左右,土蛙開始孵化,接產方法同青蛙一樣。
5 鱔魚中期管理
端午節后,土蛙繁殖完畢,青蛙蝌蚪在池內存有大量基數,沒有被鱔魚吃完,轉為幼蛙,爬上池岸草叢中生長,由于幼蛙生長的空間有限,傍晚時在鱔池草叢中安裝白熾燈兩盞,燈光誘蛾誘蚊,使其群居草叢中供幼蛙取食,此時鱔魚繼續攝食土蛙蝌蚪和浮游生物,培管工作仍以調節水質和培肥水質為主要工作。
6 后期管理
農歷進入6月中旬,大量未食完的土蛙蝌蚪轉入幼蛙,上岸生長,此時鱔魚只剩下浮游動物取食,及時靠人工補充,每天用小抄網在草叢中抄起鱔魚體重3%左右的幼蛙,與傍晚時用70度的溫水悶死投入鱔池,并增高水位90厘米處,調節水質繼續培育浮游動物喂養鱔魚,直到八月幼蛙被食完。鱔病的防止,主要防止梅花病,在前期,中期和后期,將10只蟾蜍用樹枝打傷表皮,蟾酥白漿鼓出后投入鱔池,效果良好。
7 收獲
從農歷三月初十,鱔種投放到八月中旬幼蛙食完,在沒有投喂野生餌料時,歷時5個月的生態養殖,直到元旦收獲,放干池水,用手翻開土垛和池泥,共收鱔魚420公斤,平均尾重150克左右,銷價16元/公斤,高于鱔魚旺季上市價格。收獲成鰍40公斤、銷價8元/公斤,扣除種苗費560元,電費80元,建池費300元,實際獲利6200元,以上是鱔魚生態養殖整個過程,供水產愛好者參考。
二、網箱養黃鱔技術
網箱養黃鱔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項高科技養殖項目,它具有高產、高效益的特點。網箱養鱔具有不占耕地,基建投資省,效益顯著等好處,而且機動靈活、適應家庭養殖,便于均衡上市、儲存,是農村致富的好門路。
1、網箱的制作與設置
(1)網箱材料:
箱體常由聚乙烯編織而成。網線規格視所養鱔大小而定?蚣芷鹬蜗潴w作用,常用毛竹或方塊木條的框架,用塑料泡沫做浮子,連結框架四角,沉子常用磚塊,大小靈活掌握,網箱通過鋼繩和錨固定在水面上。
(2)網箱制作:
網箱一般為長方形或正方形,其體積大小因所養鱔苗多少而定,一般養法多為1×1×1立方米,在敵害較多的水面,多采用雙層網箱。
(3)網箱設置:
設置水域要求天然餌料豐富,一般選擇水底多雜草的地方為好。網箱設置避風向陽,水流速在0.1米/秒以內為宜。
2、選好黃鱔種苗
養黃鱔種苗是關鍵。種苗最好是用人工培育馴化的深黃大斑鱔或金黃小斑鱔品種,黃鱔苗大小以每公斤50—80條為宜,放養密度一般以每平方米放鱔苗2—3公斤。
3、投喂配合飼料
首先安裝好飼料臺。飼料臺用木板或塑料板都行。面積按網箱的大小而定,低于水面5厘米。然后投放黃鱔種苗。前3—5天不要投喂,讓黃鱔適應環境。從第4—6天開始喂飼料。每天下午7點鐘左右投喂飼料最佳,此時黃鱔采食量最高。網箱養殖黃鱔以配合飼料為主,適當投喂一些蚯蚓、河螺、黃粉蟲等。配合飼料配方為:魚粉21%、餅粕類19%、能量飼料37%、蚯蚓12%、礦物質1%、酵母5%、多種維生素2%、粘合劑3%。用此配方飼料投喂,投喂量按黃鱔體重的3—5%。每天投喂1—2次,定時、定量。飼料6—8個月,20克的黃鱔苗可長到250—350克。
三、黃鱔無土流水飼養
黃鱔無土流水飼養與常規的靜水有土飼養法相比,具有生長快、成本低、產量高,起捕方便等特點。其技術要點如下。
1、 建池。選擇有常年流水的地方建池,池最好建在室內,用水泥磚砌,每個池2-3米2,四周池壁高40厘米左右,在池的相對位置設3-4厘米的進水孔1個和排水孔2個。進水孔與池底等高,排水孔1個與池底等高,另1個高出池底4.5厘米,孔口都要裝金屬網罩防逃。
2、 放養。池建好后,將總排水口塞好,灌滿水浸泡5-7天以上,然后將水放干,再將底下的1個排水孔塞住,保持每個小池有少量流水,水深4-5厘米。鱔種放養前用0.001%孔雀石綠溶液浸洗3-5分鐘,防止霉病發生和清除鱔魚體表的寄生蟲。鱔種消毒后及時放養,每米放4-5公斤。
3、 投飼。鱔種初放時不肯吃人工投喂的飼料,需要進行馴飼。馴飼的方法是:鱔種放養后2-3天白天不投飼,在晚上進行引食。引食飼料可用蚯蚓、蚌肉、螺肉等,將飼料切碎,分成幾個小堆放在進水口一邊,并適當加大流水量。第1次的投飼量為鱔種總量的1%-2%,以后逐漸增加到3%-5%。等到吃食正常后,可在引食飼料中摻入蠶蛹、蠅蛆、煮熟的動物內臟和血、魚粉、米糠、瓜皮等飼喂,第1次可加1/5,同時減少1/5的引食飼料。如吃食正常,以后每天增加1/5,5天后即要取消引食飼料。
4、 管理。注意保證水流暢,防止鼠、蛇及寄生物為害。飼養一段時間后,同一池的鱔魚如果出現大小不勻時,要及時將大鱔分開飼養,以防止大吃小現象發生。
四、有土靜水網箱養殖黃鱔技術
網箱養殖黃鱔具有占地小、投資省、周期短、效益高的特點,已成為我地養殖戶調整漁業生產結構的首選項目,現總結本地一些養殖戶的成功做法,供大家參考。
1 塘口選擇
要求水源豐沛,水質清新,環境安靜,進排水方便,新建的土池要求埂高1米,池底寬3米,長7——8米,池埂、池底不滲漏,進水口一邊的池底稍高,以利于進排水。
2 網箱設置
網箱可用聚乙烯網片制成,規格為3米X8米X1.5米,上沿高于池埂0.5米,接頭部分絞合緊密,防止黃鱔逃跑,四角用毛竹固定。設置完畢在箱底堆積一層0.35——0.4米厚的硬泥塊,泥塊中間用農作物秸稈填充,起支撐作用,便于黃鱔穴居。加水后在網箱中移植水花生,供黃鱔遮蔭、棲息,放養前7天用二氧化氯徹底消毒,濃度為1克/立方米。
3 放養鱔種
3.1 苗種來源
取自本地鱔籠張捕的鱔種,藥捕、電捕、鉤釣的鱔種不能選用。
3.2 苗種選擇
選擇體色黃、體質健壯的鱔種,剔除體色青灰、有病有傷和規格過大的鱔種。
3.3 放養密度
一般每平方米可放養規格25——50厘米的鱔種1.5——2千克,同一網箱中的鱔種規格要盡量整齊,放養時間在每年的4——5月份,放養前,鱔種用20克/立方米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浴10分鐘左右。
4 黃鱔的馴食
黃鱔的視覺較差,但嗅覺特別發達,黃鱔的取食主要靠嗅覺,且對某種餌料的味道有特殊的記憶功能,如果一開始投喂蚯蚓、蠅蛆等餌料,投喂一段時間后改喂其它餌料黃鱔會拒食,因此,必須做好黃鱔的馴食工作。
黃鱔下池2——3天后,即可開始馴食,開食餌料不宜選擇蚯蚓、蠅蛆,可用小雜魚、螺蚌肉開食,馴食第1天,每50千克黃鱔投喂0.5千克,以后逐日增加,到第7天增至黃鱔總重量的2%,1——2天后,待黃鱔攝食情況穩定,將投餌量減少80%,使黃鱔處于饑餓狀態,這時可以根據當地餌料來源狀況,添加其它價格低廉的餌料,如豬血,鴨雜等,以后逐日增加其它餌料的投喂量,到第7天恢復到黃鱔總重2%的水平。馴食結束后,可在網箱中放養一些泥鰍,每平方米5——10尾,以清除部分殘餌,防止水質惡化。
5 驅蟲
驅蟲一般在黃鱔馴化成功后進行,野生的黃鱔大都寄生有螞蟥、毛細線蟲、棘頭蟲等寄生蟲,體表有寄生蟲的,可用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全池潑硒,濃度為0.7克/立方米;體內有寄生蟲的,可用90%的晶體敵百蟲按每50千克黃鱔拌喂1——3克,連續3——6天。
6 日常管理
6.1 水質
黃鱔偏嗜弱酸性水,pH值要求在6.5—7.5之間,池水消毒不宜經常使用生石灰,過高的堿性能使黃鱔脫粘,降低機體免疫能力,消毒可使用二氯化氯,濃度為0.2克/立方米。網箱中的水位保持在0.5米左右,高溫季節,每隔7—10天換一次水,換水量為池水的1/3左右。
6.2 投餌
前期投餌量為黃鱔體重的2%,隨著水溫升高逐漸增加,當水溫升至黃鱔生長最適水溫時,投餌量增加到黃鱔體重的6%—8%。每天投喂1次,時間在每天傍晚,餌料要求新鮮,絕對不能投喂腐敗變質的餌料。及時清除殘餌,防止敗壞水質。
6.3 堅持巡塘
注意觀察黃鱔的攝食和活動情況,做好池塘日記。定期檢查網箱,做好疾病預防、防逃、防偷、防鼠害工作。
7 黃鱔的越冬管理
人工養殖的黃鱔大都要囤養到春節前后上市,此時市場價格較高。黃鱔的越冬有帶水越冬和干塘越冬兩種方式,帶水越冬的要經常破冰,增加池水溶氧量,干塘越冬的,要在箱底鋪上一層厚稻草,起到保溫御寒作用,待市場價格適宜,即可起捕上市。
五、成魚塘套養黃鱔
在飼養商品魚的池塘中套養黃鱔,每畝可產成魚300公斤,大規格黃鱔30公斤,僅黃鱔一項收入就有上千元,養殖效益能成倍提高。
池塘條件池塘面積10畝左右,平均水深12米,池埂寬闊結實,不滲漏。池埂四周長有大量水草、旱草,無草的可以移栽水花生,約占全池面積30%,以利于黃鱔棲息。水源無污染,注排水方便,注排水口設網防逃。
清塘施肥用生石灰清塘。水深1米每畝用生石灰150公斤,化水全池潑灑。等藥效消失,每畝施糞肥1000公斤,7天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即可放養魚種。
苗種放養
1魚種放養。一般在2月下旬進行,以養肥水魚為主,每畝放養魚種400尾,其中白鰱占50%,花鰱占20%,團頭魴占15%、銀鯽占15%,平均規格為每公斤10尾。銀鯽規格大些,尾重200克為好,繁殖魚苗供鱔攝食。魚種用3%食鹽水浸泡消毒10分鐘后放入塘中。
2鱔種投放。在黃鱔活動旺季收集無病無傷、游動活潑自然的籠捕鱔種。放養前用3%食鹽水浸洗5分鐘,將游動暴躁、亂蹦亂跳的剔除。每畝放養規格為每公斤30尾的鱔種15公斤,一次放足,注意鱔種規格相對一致。
3飼料魚放養。適當投放麥穗魚和泥鰍,一般每畝20公斤。它們繁殖快,個體較小,容易被鱔捕食。泥鰍長大后出售也有一定收入。
日常管理
1培肥。6月份以后定期施磷肥和氮肥培肥水質,頭天上午每畝施過磷酸鈣5公斤,第二天上午每畝施尿素25公斤,肥料化水全池潑灑,每10~15天施肥一次。
2投喂。投一些飼料喂吃食魚。飼料主要有餅粕、玉米、麩皮等,適當加入魚骨粉、維生素添加劑等制作成顆粒飼料投喂。日投喂量為吃食魚總重量的3%~5%,每天喂兩次。
3調節水質。發現池魚缺氧浮頭,及時開啟增氧設備增氧。夏秋季節每星期加注新水一次,確保水質“肥、活、嫩、爽”。
4預防疾病。從6月份開始,每隔20天對池水消毒一次,每次每畝用生石灰20公斤或漂白粉1公斤,化水全池潑灑。定期配制藥餌投喂。
5成魚捕撈。分期分批捕撈大規格成魚上市,維持適當的養殖密度。堅持用大眼拉網、絲網捕魚,全年盡量不干塘捕魚,防止黃鱔受傷。根據市場行情捕撈黃鱔上市,一般要求將150克以上的黃鱔捕撈上市,捕大留小,捕撈方法有罾網誘捕、鱔籠誘捕等。
六、塑料大棚反季節養殖黃鱔技術
近些年來,農民在黃鱔上市旺季以較低的價格大量收購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黃鱔,放人塑料大棚水泥池內暫養,在秋冬實行反季節養殖,等到元旦、春節期間黃鱔銷價高時上市,差價一般為10-15元/kg,效益相當可觀。塑料大棚反季節養殖黃鱔,不但延長黃鱔生長期3個月,而且還解決了黃鱔的越冬問題,大大提高了黃鱔越冬成活率。
1.建造水泥池。水泥池面積一般為10-10平方米,若以自來水作為養鱔水源,須另建一曬水池。養鱔池建成地上式、地下式、半地下式皆可,但都要有進、排水口。還需建防逃墻,防逃墻向池內出檐10-15cm。池深1米,池水深15cm左右;池底鋪20cm。左右的底泥,在底泥中適當放些農作物秸稈、瓦片,還可適量種植浮游的水花生,以優化黃鱔養殖的生態環境。若是新建他須浸泡一段時間方能使用。
2.安裝塑料大棚。塑料大棚分單層和雙層兩種結構,材料選用竹竿。木材、鋼筋均可。冬季可在塑料棚上搭蓋稻草簾,以利保溫。
3.投放鱔種。在鱔種投放前一周,按1平方米水面用生石灰50-100g 用量消毒鱔池,徹底殺滅病原體,然后注水10-15cm深,有條件的可保持池內微流水。鱔種在放養前用3%~5%的食鹽水浸泡鱔體5-10分鐘,以防治水霉病,殺滅體表寄生蟲。鱔種消毒后按每平方米水面放養30-40條/kg的鱔種3-4kg。鱔種入油時上定要防止因水溫溫差過大而造成鱔種感冒或鱔種死亡。
4.投喂飼料。在鱔種放養2-3天后,將蚯蚓以及螺、蚌、蛙肉等切碎,投放在食臺內引誘黃鱔采食,一般每10平方米水面設食合2個。可用0.5m長的條形木板及細鐵絲制成0.5mxo.5m的提拉式活動食合,以便于操作及檢查黃鱔攝食情況。第1次的投飼量可為黃鱔總體重的1%-2%,第2天早上檢查,若餌料已全部吃光,下次可適當增加投飼量,一般可逐步增加到占黃鱔總體重的5%左右。隨著黃鱔食量的增加,可在飼料中逐步摻入蠶蛹、蠅蛆、煮熟的動物內臟和魚粉、豆餅、菜籽餅、教皮、米糠、瓜皮等,直至完全投喂人工飼料,以降低養殖成本。飼料中必須保持較高的蛋白質含量。待黃鱔吃食正常后屆天可在上午7-8時。下午2-3時各投餌料1次。
5.日常管理、⑴鱔池消毒:定期對食臺進行洗刷、暴曬,或用漂白粉等藥物消毒,每隔5-7天,每平方米鱔池用生石灰20g消毒水體,以改善水質和殺死病原體等。⑵及時換水:鱔池水深要常年保持在156cm左右,不是微流水的鱔池,高溫季節每5天向池內注新水1次,同時排出相同體積的老水曬水池要保持蓄滿水。⑶大棚管理:冬季及早春,晴天上10時至下午3時,把稻草簾從塑料棚上取下,利用這段時間的陽光對林棚增溫,其余時間應蓋簾保溫。
七、茭白田間套養黃鱔技術
茭白田間套養黃鱔是利用作物茭白田間實行栽植茭白套養黃鱔相結合的新模式。經江蘇靖江等地生產實踐證明:茭白田間套養黃鱔,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茭白田間水體的生態環境,茭白與黃鱔共生相得益彰,降低栽植茭白與養鱔生產成本,而且能提高茭白田間生產綜合經濟產出率。
1、田塊建設。平整田地,四周開挖深0.8米、寬0.5米挖一條深0.3米、寬0.5米的橫溝,田中央挖一條寬1米、深0.3米的縱溝,挖出的泥土加高加固池埂,池埂高出田面0.5米,作為防逃墻,夯實不滲水。并在田塊進排水口用密眼鐵絲網罩好。作為養殖黃鱔的茭白田塊,必須具有通風、透光、進排水方便、土壤保水性能良好的特點。為便于操作管理,一般套養的茭白田塊面積在10-15畝為宜。
2、施足基肥。翻耕、曝曬、粉碎泥土后,每畝施腐熟的豬牛糞等有機肥1000公斤、過磷酸鈣40分斤作基肥,均勻撒于土壤表層。4月底,每個共育池(四周排水溝等)內施50-100公斤雞糞,注水深0.3米,繁殖大型浮游動物,供鱔攝食。
3、茭白移植。選擇產量高、品質優、抗澇性強的中介茭白。栽植株距75厘米、行距80厘米,每畝移栽1110株,4月中上旬移栽結束。
4、黃鱔放養與共育。從5月份起,在當地市場上購買漁民用鱔籠捕到的野生鱔魚,選擇無病無傷,游動活潑,規格整齊,體色為黃色或棕紅色的鱔種,一般畝放規格在每公斤20-30尾的鱔魚800。尾左右。如餌源充足、水質條件好可以增加到1000尾。鱔種入田前用3-5%食鹽水浸泡5-10分鐘消毒體表,防止體表帶病入田。在放養黃鱔苗種時,也可適當放養一些泥鰍,在泥鰍上下竄動時可增加水中溶氧,并可防止黃鱔互相纏繞。黃鱔是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魚類,特別喜吃鮮活餌料,如小魚蝦、蚯蚓、蠅蛆、螺蚌肉、水生昆蟲等,主要投喂活小魚蝦、小螺螄,采取一星期投喂一次,投喂量在30-50%左右,把活小魚、蝦、螺一起放入田間豐產溝與排水溝等處,讓黃鱔自己采食。還要適當搭配投喂一些植物性飼料,如麥麩、米飯、瓜果、蔬菜等。其育期間也可投喂蛋白質含量在30%以上的配合飼料,分多點投喂,確保所有的鱔種攝食均勻,黃鱔有晝伏夜出的覓食習性,初養時可在每天傍晚投飼,以后逐漸提早投喂時間,經10天左右的馴養,即可在每日上午9時,下午2時、晚上6時分三次投喂,以保證黃鱔充足的餌料。每次投喂時一定要根據天氣、水溫及殘餌多少靈活掌握,一般為黃鱔總體重的5%在若。每天要堅持“四定”投喂,就會使黃鱔形成條件反射,集群攝食。
5、病害防治。鱔苗放養前要用3-5%食鹽水浸洗消毒5-10分鐘,殺滅體表寄生蟲;黃鱔套養于茭白田間水體中,蔣白凈化水質,為黃鱔生長發育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黃鱔抗病力極強,很難得病。只要在共育期間每半月向田間水體潑灑一次漂白粉每立米用藥2克或生石灰10克,做好了預防工作,發現病鱔,及時治療,必須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禁止使用除草劑、五氯酚鈉、毒殺酚等毒殺性農藥。
6、日常管理。
(1)、水質管理。茭白田間水域是茭白和黃鱔共同的生活環境,茭白田間套養黃鱔,水質管理主要依據茭白生產需要兼顧黃鱔生活習性。初定植時灌深水,以扶苗活棵。緩苗后保水6-7厘米,以利地溫升高,促發棵和分蘗。分蘗后期水層逐步加深到15厘米(利于黃鱔生長發育),控制無效分蘗,促早孕好茭。共育期間,必須保持池水肥爽、清新、溶氧量充足,一般5-7天換注新水一次,每次換水量1/4-1/3,并加高水位10-15厘米,調節水質,保持水質良好。每次投飼前一定要撈除殘餌,以免污染水質。除了注意日常投飼及水質管理外,經常巡池檢查及日常管理工作也不可忽視,特別是要隨時注意天氣變化,以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在天氣悶熱時,發現黃鱔將身體豎直,頭伸出水面,表示水體中嚴重缺氧,需加注新水增氧。
(2)、科學追肥。第一次在定植后10-15天每畝施尿素5-6公斤,追肥時間僅留遮泥水。第二次為催苗肥,在第一次追肥后10天,畝施粉碎的豆餅50公斤(既作茭白催苗肥料,又作黃鱔植物餌料)。第三次為孕茭肥,在多數分蘗進入孕茭期,畝施7-8公斤。
(3)、除草打葉。除草二次,第一次在栽后20天,第二次在植株封行前。8月中旬在不傷植株的前提下,剝去枯黃病葉,以利田間透光,利于黃鱔生長發育,剝去的葉片帶出田外處理。
(4)、采收捕鱔。在金秋期間,采收秋茭時,不能損傷鄰近分蘗,3-5天采收一次。捕鱔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常規方法是放干田間水溝中積水,干捕、抄網抄捕等多種捕撈方式。黃鱔越冬至春節前后出售經濟效益高,因此要加強越冬管理,把池水放干,并在上面鋪一層稻草或麥秸、茭白葉等以保持泥土濕潤和土層中的溫度,以達到保濕防凍的目的。另外還要防止鼠和貓等生物敵害侵入。
八、庭院養殖黃鱔的關鍵技術
黃鱔又名鱔魚,屬合鰓目合鰓科。其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在市場上很受消費者歡迎。
黃鱔為淡水底棲性魚類,適應能力強, 具有晝伏夜出和穴居的生活習性,其食性雜,餌料來源較廣,適于人工養殖。 河北省唐山市部分農村已開始利用庭院養殖黃鱔,大約經過5個月的養殖,每平方米可生產商品魚15公斤以上,獲利可達150元,經濟效益可觀,F將黃鱔庭院養殖的主要技術措施介紹如下:
1、養殖基礎設施的修建
(1)、養殖庭院的選擇
養殖黃鱔的庭院,應具有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排灌條件, 水質清新無污染。黃鱔養殖池一般5-20平方米左右,土質保水性能良好。
(2)、養殖設施的建立
池形以橢圓形或圓形為主,池埂高出地面40—50cm, 池埂頂部用石棉瓦或油氈加一個帽沿,以防止黃鱔從池中逃跑。池深距地面1—1.2米,池子底部和四周用磚砌成,四面池壁用水泥涂抹成光滑墻面。 養成池建成后先用水浸泡數日,然后用高錳酸鉀20ppm對池子進行消毒處理。進水口一般低于地面20cm左右,排水口的位置以把池水排干為宜。 養殖池的進排水口的防逃工程要做牢固,進排水口周圍用水泥把縫隙抹嚴, 管口處用金屬網片加蓋,以防止黃鱔從進排水口處逃逸。在養殖池子底部鋪上0.3m厚的沙土,上置瓦片若干做成洞穴以利于黃鱔棲息。 在養殖池旁要留出曬水池的地方,曬水池的大小與養殖池按1:1的比例即可。 曬水池的排水口與養殖池的進水口相連,中間用筏門控制。曬水池也要進行消毒處理, 方法與養殖池的消毒方法相同。
2、養殖措施
(1)引種
待養殖池消毒7—10天以后,經檢測水無殘毒后可進行黃鱔的引種工作。引種要嚴格把關,對電捕、藥捕和鉤釣捕撈的黃鱔種不要使用, 要選擇從稻田、溝渠、池塘、河灣等水域用專門捕鱔的鱔籠捕捉的鱔魚苗種, 對稻田的鱔苗要避開施用農藥的高峰期捕捉。黃鱔的運輸一般采用筐裝, 每筐的重量不超過25kg,選種時要選擇黃色大斑鱔,規格在每尾50g左右。遠途運輸苗種采用保溫車運輸,運輸時間以不超過24小時為宜。
(2)鱔種的放養
選擇健壯、無病傷、活動力強的鱔種。每平方米放養苗種100—150尾,并且還要搭配5%左右的泥鰍,搭配泥鰍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泥鰍善鉆的生活習性,以防止黃鱔在養殖過程中相互纏在一起。放苗一般在5月中旬,水溫達到15℃以上時進行,選擇晴天放養,放養苗種前先用5%的食鹽水浸泡苗種5—10分鐘,達到殺滅體表病菌的作用。另外,還要注意放養鱔魚苗種池水水溫與引種地區的水溫基本一致。
(3)餌料與投喂
黃鱔屬肉食性兇猛魚類,其可用食物很廣,黃鱔喜食新鮮活餌, 主要在夜間攝食。黃鱔喜食餌料的品種有蚯蚓、蛆蟲、小蝌蚪、 小雜魚蝦及一些動物內臟。庭院養殖黃鱔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資源, 最大限度節省餌料成本,增加養殖效益。餌料的投喂要做到定時、定質、定量。 投喂餌料在傍晚進行,一般每晚投喂一次, 投喂餌料的方法是定點投喂與全池均勻潑撒相結合。要在池底設置食臺,投餌量在5月份按鱔魚體重的5—8%,6—8月份按10—12%,9—10月份按3—5%左右掌握。此外,每次投餌量還應視前一次投餌所剩殘餌的多少來調整,適當增減, 還要注意天氣狀況,天晴鱔魚活動力強時多投,陰雨天活動力弱時少投, 每次投餌前一定要用水把所投餌料沖洗干凈,如果餌料雜質過多,先用10ppm高錳酸鉀水溶液沖洗,然后再用清水沖洗干凈,以達到消毒的目的。 在夏季還可設置黑光燈誘蟲蛾以增加天然餌料,減少人工投餌量,降低養殖成本。
(4)水質調節
黃鱔對水質要求較高,pH應保持在7.5—8.5之間,溶解氧不低于4mg/L,氨氮不高于0.05mg/L。6月份隔天換一次水,7—8 月份要每天換一次水,每次換水量控制在1/2左右,換水時間在上午進行。 所用的水要在曬水池中涼曬1天,保持所換的水與養殖池中的水溫一致,防止黃鱔“感冒”。另外在養殖池的周圍栽種些棚架植物,如葫蘆、葡萄等, 在高溫季節起到降低養殖池水溫作用,對黃鱔的生長有利。
(5)日常管理
放苗后每天檢查黃鱔的生長、攝食和活動情況,并做記錄。進入伏季后,要隨時測量養鱔池的水溫。若水溫超過28℃時, 要采取加大換水量或全池換水的措施,以降低養鱔池的水溫。
要經常檢查池子的防逃設施是否牢固,養殖池是否嚴密。
(6)疾病防冶
采取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一般每周進行一次水體消毒, 使用的藥品為復合亞氯酸鈉,按每立方米0.3g的劑量全池潑灑。 在疾病發病率高的6—8月份要定時定量投喂藥餌,把50g 呋喃唑酮或氟哌酸粉劑用面粉打成漿糊拌入50kg餌料中做成藥餌,每天投喂1—2次,5—7天一個療程,可起到對疾病的預防作用。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