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海馬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疾病較多,尤其是初生苗至1個月的幼魚,病害最多,死亡率高,已成為海馬養殖的限制因素之一。因此,防治病害,是海馬養殖的重要環節。
(一)腸胃炎
病癥:病魚離群緩游,逐漸失去攝食能力,魚體消瘦,彎腰弓背,腹部膨脹,嚴重時尾部也腫大,肛門松弛外突,輕壓腹部有白色粘液流出。解剖觀察則可見腸胃發炎,腸壁微血管充血,腸腫大,腸內有氣泡,肝紅腫或萎縮。有時與細菌性爛鰓病并發。
病因:初步確定是由細菌引起,尚待進一步研究。
流行情況:大海馬、斑海馬各階段均易患此病,尤以20天以內的初生苗為重,傳染性強,死亡率高,是一種毀滅性病害。此病多發生在每年5- 10月,尤以6- 9月高溫期發病率高。
防治措施:保持池水清潔,投喂新鮮餌料,清除殘餌,用具消毒,減少病原體繁殖的機會。在苗種階段,大海馬苗用合霉素150- 200萬單位/m8,能防治腸胃炎。方法是將藥物加少許水磨成漿,全池潑灑,經7一8天換水后,再用同法施藥1次。 成魚階段,用呋喃唑酮0,4g或磺胺脒0、5g研成粉未,加水120一150m1,放人25g干毛蝦浸泡0.5h,便可投喂,每天喂2次,連續喂3一5天可以起防治作用。用土霉素250萬單位,研成粉狀溶于5000ml水中,將病海馬浸浴30min,每天1次,連續3天,有顯著療效。將土霉素25萬單位溶于5mi涼開水中,用預先磨平的注射針頭,輕輕插入海馬喉部到鰓蓋處(過深會觸及心臟),進行灌藥治療,每天 1次,每次每尾海馬灌藥0,5m1,經5一7天,藥效顯著,治愈率高。用土霉素75萬單位加小蘇打1 片研磨溶于15ml涼開水中,連續灌藥4天,方法同上,,有顯著療效。
(二)車輪蟲病此病是因車輪蟲寄生所致,以春秋季尤為嚴重。防治措施可參照羅非魚的病害防治。
(三)膚毛病
病癥:海馬苗成“毛毛蟲”狀,因身體受到刺激,常作掙扎狀擺動,使索餌困難,逐漸瘦弱而死。寄生處常發生爛皮,是否為該病的并發癥,有待進一步觀察研究。
病因:是一種海水螅(Bougainvildae)或聚縮蟲 (Zoothamnium sp。)大量附生在海馬體外,肉眼能清楚看到。
流行情況:各階段均可能發病,對海馬苗危害較重。海水螅寄生發生在冬春季節,多數寄 生在大海馬身體上,而聚縮蟲寄生發生在夏秋季,大海馬、斑海馬同樣易被寄生。
防治措施:使用0.1 %的甲醛溶液浸浴0.5h,海馬無異常反應。24h后,海水螅便可脫落死亡。療效較顯著。
(四)斷尾病
病癥:病原體多寄生在尾部。寄生后,海馬的尾部或軀體纏繞一圈,外觀似樹枝狀的幾丁質鞘,為病原體的分泌物。根部分枝向四周外方生長,常形成一簇根狀物拖在海馬體上,影響海馬運動,經過一段時間后,海馬的尾部局部斷掉,少量死亡。
病因:是一種枝狀海水螅寄生所致。
流行情況:多在夏秋季,斑海馬和大海馬均可被寄生,對幼苗和幼魚危害較嚴重。
防治措施:用0。1%甲醛溶液浸浴20min,寄生在海馬體上的枝狀海水螅24h后死亡腐爛,但其分泌的幾丁質根狀物仍附著在身體上,須經一段時間后方能斷裂脫落。
(五)氣泡病
病癥:病海馬身體各處表皮膨起,似水火燙傷的水泡。導致運動不自由,失去平衡,漂浮水面。長在吻部的氣泡能使海馬呼吸閉塞,并發生炎癥而造成死亡。
病因:水質不潔,光線過強,均易患此病,尤其在雨后天晴時更易發生。此病可能與前述魚蝦類氣泡病同因。也有人認為可能由附生藻類光合作用產生的氣體在體表內形成氣泡。
防治措施:保持水質清潔,避免強光直射和水溫陡升。將病魚移至新鮮海水中或蔭涼處,可減少死亡,用針刺破氣泡,放出氣體,獲得較好效果。有人試驗用2.4%的生石灰水浸浴l 0 min, 也有一定效果。
(六)脹膘病
病癥:“患病海馬側浮于水面,游泳能力差,腹部膨大。解剖可見鰾脹大,充滿整個腹腔,嚴重時延伸至腎臟后端。該病雖不會短時間致死,但由于攝食困難,停止生長,經過一段時間后便死亡。幼魚至成魚均能患此病,但雄魚較雌魚發病少。
病因:具體病因尚未研究清楚。多出現在生活條件突變或光線過強、氧氣不足等情況下,同時發現病海馬鰓部有車輪蟲、喇叭蟲等寄生。
防治措施:注意保持水質清新,氧氣充足,適當疏養,可減少此病的發生。適當遮蔭,使海馬避開強光照射,一周后病情有明顯好轉。亦可用土霉素(25萬單位)與小蘇打各一片,研成分粉未,加涼開水10m1,每尾灌0,5m1,有一定效果。
上述各種病害較為常見多發,除此之外,尚有細菌性爛鰓病。硅藻附著在鰓部的鰓藻病、鰓部附有泥沙及有機物污染的鰓污病、鰓部或皮膚附生有喇叭蟲、腸內寄生吸蟲等,養殖中也應引起注意。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