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池塘及魚種放養
(一)池塘條件
1.池塘的面積和水深 成魚池的面積應寬大些,這樣魚的活動范圍廣,池水可經常受風力的吹動,有利于增加池水含氧量,并能使表層和下層的水不斷地進行對流,促進有機物的充分分解。一般以3—6畝的面積較為適宜,便于飼養管理與采捕。養殖鯔、梭魚的池水常年水位必須保持1.5—2m,這樣水溫不易急變,水質也容易保持。塘底要有一定坡度,使池塘水溫有所不同,便于溯、棱魚選擇在適溫的水中活動。
2.池塘底質 飼養鯔、梭魚的池塘,底質最好為泥砂質,這種土質松堅適度,保水力強,池中有機物容易分解,上層易長“油泥”,其中含有大量的底生硅藻,為鯔、梭魚的主要餌料。池底應有一定厚度的肥泥層(10—20cm),以保持池塘的肥沃度,但池中積存大量污泥時,則要挖除。
3.池塘的水源與水質鯔、梭魚能適應海水和純淡水中生活,但咸淡水為最適宜,它具有促進鯔、梭魚生長的作用。水源應充足,海水、淡水注排要方便。特別是在高密度精養的情況下,經常注水,能增加水中溶氧量,避免浮頭,避免水質惡化而“泛池”。養魚的水,不應含對魚類有毒害的物質,酸堿度要適宜,溶解營養物質要多。
(二)池塘的清整成魚池的修整,可在入冬前進行,經曝曬和凍干,藏在污泥內的有害生物較易凍死。清池方法與苗種培育池同。第二年進水、肥水前再進行藥物清池。
(三)施基肥與注水施基肥應爭取早施、施足。早施可盡早地增殖天然餌料,供魚攝食。同時,池水變肥后,由于水中懸浮物質(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增多,能吸收較多的太陽熱能,提高水溫,相對地增加了魚類的生長期。基肥應一次施足。用量視池塘肥度及肥料種類而定,一般每畝施糞肥250—350kg。施基肥一般在冬閑魚池清整后,注水放養前進行。可將肥料遍撒于池底,日光曝曬數日,待初步分解后,翻動底泥,再曬幾日,即可注入新水。此法用以增肥底泥。基肥也可在注水后施加,以肥其水。注水時,應以密網過濾。
(四)魚種放養
1.魚種規格鯔魚產卵較早,生長期長,南方沿海各省一般直接將夏花魚種養成食用魚。梭魚一般選擇10—12cm左右的春花魚種養成食用魚。
2.放養時間宜早不宜遲。北方氣候寒冷,經越冬后的梭魚魚種,可在融冰以后,水溫穩定在5—6℃以上時進行放養。福建、廣東一帶,鯔魚魚種在2一3月份即可放養入池,而浙江一帶需在4—5月份入池。這與鯔魚苗汛期的遲早有關。
3.放養密度
(1)單養:梭魚的單養,目前尚處試驗階段,當年梭魚養殖效益不大,但可養2一3齡魚。江蘇的密度控制為:畝產要求達150一200kg者,可放當年梭苗(夏花)500尾,第2年魚種350尾,第3年魚300尾。根據浙江的經驗,鯔魚單養池每畝可放養3.3cm的苗種4000尾,6.7cm的苗種1500尾。以色列咸淡水精養左鯔魚池,0.1ha (每公頃等于15畝)水面放700—1000尾魚種。在香港,每0.1ha水面放鯔魚種1500尾。
(2)混養:目前各地溯、梭魚苗種在混養池中的搭配比例和放養密度極不一致,各類魚混養能形成相互促進的有利關系,但如搭配不當,反而會抑制魚類生長。據天津淡水魚塘的經驗,梭魚春花魚種與草、鰱、鳙、鯉、鯽混養的搭配比例一般為10%,當年可長到0.5—0.75kg,稀放時甚至可長到1kg。我國廣東汕頭地區,以鯔魚為主體的混養每畝魚塘放養鯔魚魚種數百尾到1000尾,有的多達4000尾。江蘇省水科所與干榆縣養魚場,1979年在3.3畝池內進行對蝦與梭魚混養,平均每畝放對蝦苗6060尾,梭魚魚種179尾,以春花為主,還有部分夏花和3年魚,當年畝產對蝦91kg,棱魚63.65kg。廣東以對蝦為主體的混養,以中國對蝦、斑節對蝦、刀額新對蝦和近緣新對蝦分別與鯔魚混養,一般每畝放養體長3cm左右的鯔魚20—30尾,在對蝦產量不受影響的情況下,增加了鯔魚產量。以色列在咸淡水中使鯔魚與鯉、羅非魚等混養,其密度為每公頃鯔魚500—900尾,普通鯉1200尾,羅非魚1050尾。
二、養殖管理
(一)施肥 鯔、梭魚的餌料可以以施肥培養天然餌料為主,并加投部分人工餌料。我國目前都多用有機肥,除在魚種放養前施入基肥外,在養殖過程中,應根據池塘水色和透明度狀況,適時適量地追肥,以使肥度穩定,增加魚的天然餌料。無機肥料在國外池塘養魚中應用較廣,據報道,在咸淡水魚塘中施入磷酸鹽可使鯔魚產量提高96.0—166.7%。
(二)投餌鯔、梭魚的食性在人工養殖條件下,表現出很強的可塑性,可根據“就地取材”的原則,廣泛取用。如各種油餅類、米糠、糖糟、酒糟、豆渣等商品餌料,野菜、游苔、樹葉、瓜蔓等青、粗飼料(需經加工),蛤類、糠蝦、水蚤、小雜魚、蠶蛹、魚粉等動物性餌料,皆可取之投喂。為提高餌料的適口性和營養價值,可做適當加工,混合投喂,也可制成人工配合餌料投喂。
在投餌技術上,可學習漁農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總結出的“三看”(看天氣、看水色、看魚類活動和攝食)、“四定”(定質、定量、定時、定位)投餌原則,靈活運用。“四定”中的“定質”一項屬于物質條件,其它三項都是投餌技術問題,其具體內容為:1.定質對餌料質量要求精而鮮。“精”除了要做到在盡可能范圍內,適應魚在不同發育階段的食性要求,投喂營養成分較豐富的餌料外,還應從餌料的精細加工上下功夫。“鮮”則是要求保持餌料新鮮潔凈,腐爛變質和易于導致魚病的餌料是不能投喂的。2.定位不論池中魚類放養的密度大小如何,餌料最好投放在設置于固定地點的投餌裝置內,供魚取食。沉性餌料(如豆餅)應投在食臺上,食臺一般采用支撐蘆席的四角,固定于水層而成。食臺面積約1—2平方米,最好設在池塘北岸、向陽無風、水面開闊、人畜少到的地方。食臺的設置深度要依魚的種類、魚體大小和季節、水溫而定。也可不設食臺,而在池內底質堅硬無污泥的地方設食場。定位投餌既便于檢查取食情況,又利于清除餌料殘渣,進行食場消毒等工作,保證池魚吃食衛生。3.定量定量是根據魚體大小,在不同的季節、時間有節制地投入餌料。要根據養魚計劃、魚體增重計劃和各種餌料的餌料系數,規劃好全年的投餌量。根據水溫和魚的生長期,規劃好各月、各旬的投餌量。還要對每天的投餌量計劃好,并按具體條件靈活掌握,切實做到“三看”。
4.定時投餌季節應爭取早開始,晚結束,盡量延長魚類的生長期。在生長期中每天的投喂次數,應與投餌量結合考慮,原則是“少量多次”,投下餌料要較快地吃完,不讓新陳相接,浪費餌料,影響吃食衛生。一般稀養池(每畝數百尾至上千尾),可每日上、下午各喂一次,投餌量以3—4h吃完為準。密養池(每畝數千尾至上萬尾),則視密度情況適當增加投餌次數。
(三)日常管理除施肥、投餌外,日常管理工作尚包括:
1.巡塘飼養食用魚的池塘,由于放養密度較大,缺氧浮頭和泛池的現象較易發生,尤其是7—9月高溫季節,浮頭最盛。天氣正常時,浮頭多在黎明前后,或在下半夜發生,一般日出后(7—8時)魚即下去,陰雨天有時在前半夜即發生浮頭;天氣悶熱的夏秋季節,加之水質污染,可造成池魚嚴重浮頭,甚至發生“泛池”現象,引起大量死亡,所以應經常巡塘。夏秋季每日至少巡塘兩次,早晨黎明時察看有無病魚和浮頭現象,下午4—5時,檢查魚類攝食情況,觀察有無浮頭的征兆,做到心中有數。天氣突變時應晝夜巡塘。并結合溶氧量的測定,發現缺氧應立即采取換水、充氧等措施。
2.防暑 鯔、梭魚類雖系喜暖性魚類,但在盛夏季節,當水溫升至35—38℃以上時,便很難適應。尤其是淺水池塘,更應注意。所以除保持適當的水深和適時換水外,可以在池塘的一角搭蘆席遮蔭,其大小可占池塘面積的1/4—1/5。
3.防敵害鯔、梭魚塘中常見的敵害有某些蟹類、魚類和鳥類。如天津厚蟹、妒魚、彈涂魚、矛尾刺蝦虎魚、燕鷗類及蒼鷺等對養殖魚類危害較大,必須注意防除。除了認真清池,嚴格控制出、入水口外,還可以用勾釣害魚。蟹類可在傍晚燈光誘捕。害鳥可用鳥槍驚驅。
(四)收獲食用魚收獲的時間,應視水溫,要求規格、市場需要等條件綜合考慮。鯔、梭魚類耐低溫的能力較對蝦為強。我國北方梭魚10月份仍然是生長的好時機。所以單養池收獲時間可延至10月底,其時水溫下降,棱魚不甚活躍。可放水入網。混養的池子可與搭配種類同時收獲。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