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5月份是春夏之交的轉換期,水溫由低到高,養(yǎng)殖大黃魚病害多發(fā),以爛背鰭病、刺激隱核蟲病、腸炎病為主,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爛背鰭病:5月初由于營養(yǎng)沒有得到足夠的補充,爛背鰭病會繼續(xù)發(fā)生,但隨著大黃魚進食恢復和趨于正常及在餌料中適量添加維生素C,該病會消失。
2、刺激隱核蟲病:隨著水溫上升,待水溫達到20-25℃時,該病會大面積發(fā)生,癥狀表現為魚體表面出現白色小斑點,當水溫上升到28℃以上時,該病會自動消失。如果大黃魚的個體表面出現大量白色小斑點時,會引起細菌性疾病,最后導致魚死亡,但該病總體死亡率不高。防治措施主要是敵百蟲掛袋。
3、腸炎病:4月底5月初,魚體經過長時間越冬,體內腸胃都是空的,該階段代謝機能尚未完全恢復,如果大量投料,會引發(fā)腸炎病,癥狀表現為肛門紅腫,肛門外留有一根細小黃色線狀分泌物,有個別魚還表現為肚子膨脹,解剖發(fā)現腸子是空的,腸內留有少量黃色狀物質,腸壁有出血狀,腸壁增厚,個別魚腹腔腹水。防治措施有投喂新鮮優(yōu)質餌料,投料時要分散、慢投、控制投料量等,待魚的代謝機能完全恢復后再進行正常投喂。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