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秋冬季節里,一般都是早晚涼午后熱,秋冬季的天氣云量少,濕度小,空氣干燥,紫外線強,午后氣溫高,晝夜溫差大,氣候很干燥,地氣清肅,天冷風大,常見有一日三變的“多事之秋”。在此期間惟有科學地安排養殖才能安全度過多事之秋冬。
常見的觀賞魚一般都是生活在比較好的水質環境中,該水質通常都是小環境,跟自然界環境相差較大。觀賞魚類長期生活在此環境中,特別是在秋冬季節里,早晚涼午后熱,早晚寒風冷氣襲擊、而中午天氣又很炎熱,使得水溫的轉換會對魚類產生很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養殖水體中的生物種群因受到水溫低和氣壓高等的綜合影響,使得魚類抵抗力低,容易得各種疾病。為了確保觀賞魚類安全越冬和正常生長,筆者認為此時期應重點抓好以下幾種魚病防治措施:
一、白頭白嘴病(金魚、錦鯉最易感染此病):
病原體:是由一種粘細菌感染引起的。
癥狀:發病時,病魚的額部和嘴部周圍的細胞壞死,色素消失而表現白色,病變部位發生潰爛,有時帶有灰白色絨毛狀物,因而呈現“白頭白嘴”癥狀。在水面游動之病魚,癥狀尤為明顯。當病魚離水后,癥狀就不顯著。嚴重的病魚,病灶部位發生潰爛,個別病魚頭部出現充血現象,有時還表現白皮、白尾、爛尾、爛鰓或全身多粘液等病變反應。病魚一般體瘦、發黑,呼吸加快,食欲不振,游泳緩慢,不斷地浮出水面,不久即死亡。此病是一種暴發性疾病,發病極快,傳染迅速,數日之間可全部死亡。此病流行季節性比較明顯,一般在南方地區從9月下旬至翌年的6月上旬為流行季節,6月份為發病高峰。
預防方法:此病的發生與水質不清潔、天然餌料不足、放養密度過大、沒有及時分養等因素有關。因此在該病流行的季節里,應經常保持水質清潔,應具備有充足的適口餌料和及時分養,此病就有可能減少或者不會發生。
防治方法:
1、用漂白粉1ppm的濃度(即:1克/立方米)化水后全池均勻潑灑;
2、用養邦(廣西梧州產)1.5ppm的濃度(即:1.5克/立方米)化水后全池均勻潑灑,效果較好;
3、用福美砷1.5-2.0ppm的濃度,(即:1.5~2.0克/立方米)化水后給魚種浸浴效果較好。
二、豎鱗病(金魚、錦鯉最易感染此病):
病原體:是由水型點狀極毛桿菌感染引起的。
癥狀:病魚表現的癥狀特點是體表粗糙,多數在尾部部分鱗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張開,而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它的內部積聚著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在鱗片上稍加壓力,含有液狀物從鱗囊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有時伴有鰭基和皮膚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癥狀。病魚游動遲鈍,呼吸困難,身體側轉,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當水質不清潔,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飼養水溫過高,以及當魚體鱗片被劃破等情況下易患此病。金魚、錦鯉常患此病,每年春季較流行,在熱帶觀賞魚中,攀鱸科、斗魚科和將魚科等泡沫卵生魚類常患此病。此病難以治愈,即使治愈后,色彩、光澤、體態均不如以前好看。此病流行季節性比較明顯,一般從9月下旬至翌年的5月上旬為流行季節,5月份為發病高峰。
預防方法:魚體受傷是引起此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捕撈搬運、放養等操作過程中,一定要細心操作,不得在搬運中使得魚體受傷;在己發病的初期,要適當加注新水,可使病情減輕。
治療方法:
1、 將病魚浸入濃度為五萬分之一單位的四環素溶液中洗浴1小時;
2、 食鹽和小蘇打:3%食鹽與3%小蘇打分別溶解后混合液浸洗病魚體15-20分鐘,連用3天,可有效防治該病。
3、 每100公斤水中加入搗爛的蒜米0.5公斤,將該溶液浸洗病魚體10~20分鐘,連續使用3天,可有效防治該病的擴散。
三、感冒癥(主因在放養時操作不當引起的魚病)
魚類屬變溫動物,其體溫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一般魚體與水體溫度相差僅為0.1℃左右。如果水溫突然變化,溫差超過5℃以上。魚就有不適之感,甚至會患感冒,食欲減少,行動遲緩,游泳不正常,甚至飄浮于水面,漸漸失去活力而死亡。
預防方法:在為為觀賞魚在換水時,要注意兩個水體溫度的差異情況。如果溫差相差太大(魚苗超過2℃,魚種超過5℃時),應采取適當的措施。己發病的魚池應立即設法調節水溫,或轉移到適當的水溫的水體中。換水時一定要注意新水和陳水要保持一定比例,除非發生特殊性水質惡化,才能將水全部更換。但在全部換水時,要注意控制新舊水的溫差不得超過5℃,否則會患病。
四、水霉病(因捕撈搬運操作不當引起的魚病)
病原體:是由水霉菌感染引起的。
癥狀:在撈捕和運輸觀賞魚時,因操作不慎,使得魚體皮膚受傷,或被寄生蟲侵襲破壞魚類皮膚,霉菌的孢子侵入傷口,吸取養料,迅速萌發,菌絲一端向內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長,形成棉絮狀菌絲。霉菌剛寄生時,肉眼不易發現;待肉眼見到時,菌絲已從魚體傷口侵入,由外向內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由于棉絮狀的菌絲日漸增多,魚體負擔過重,使游泳失常,食欲減退,日漸瘦弱,導致死亡。
預防方法:魚池用生石灰消毒,可減少此病的發生;在捕撈、搬運和放養的操作過程中要盡量地仔細輕手,不得使魚體受傷;同時注意合理的放養密度;切勿在無病魚群中混養己發了病的病魚,避免人為造成新的感染途徑。
治療方法:當發現感染有水霉病時,可用5%的食鹽水浸泡5-10分鐘;或者用百萬分之二的高錳酸鉀和百分之一的食鹽水浸泡20-30分鐘;也可用百萬分之五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泡20-30分鐘。
五、加強飼養管理
平時要養成對觀賞魚的病害要以預防為主,而實際實踐中魚體抗病力的強弱是與日常飼養管理工作密切相關。要想使魚體質健壯,必須加強日常的飼養管理工作。
1)喂食要精心,做到投餌定時、定質、定量。喂食時間,一般在上午9~10時和下午3~4時,投喂魚蟲前要將魚蟲漂洗干凈,或用低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防止腐敗物和各種病原體帶入水族箱內。
2)加強水質保養:水質酸度過高,通常選用小蘇打溶解進行調節;若水質堿度過高,可用草酸或磷酸二氫鈉溶劑進行調節。
1. 注重日常觀察
(1)魚體檢查:魚體檢查的目的是找出病原體和查清各種病癥的根源,為進行綜合分析,為確定疾病原體提供依據。
(2)體表檢查:被檢查的魚必須是新鮮的,最好是剛從水族箱中撈出的病魚或剛死亡的病魚。
(3)鰓部檢查:檢查魚鰓時,按順序先查看鰓蓋是否張開,有無充血、發炎、腐爛等癥狀,然后用手指翻開鰓蓋,觀察鰓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增多,鰓未端是否腫大和腐爛。
(4)內臟器官檢查:主要檢查腸道是否有病變,如細菌性腸炎,腸粘膜表現為出血或充血,肛門紅腫。
3、藥物預防:
在發病季節到來時,如果氣溫維持在12~22℃,且天氣出現連日陰雨時,就應及時采取藥物預防措施,可在換水時將魚群集中在面盆中,用高濃度的藥水進行短時間集體消毒,再換入新水中。也可用低濃度的藥水進行全缸(池)潑灑。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