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目前的條件下,要消滅一切病原體是不可能的。要控制魚病的發生,我們就應從提高魚體抵抗力入手,要做好下面兩項工作。
(一)加強飼養管理,保持魚類體質健壯
(1)合理的混養和密養:這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措施之一,對魚病的預防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因為不同種魚類上的寄生物不完全相同,某些寄生物只能寄生于某種寄主,別的魚類對其有免疫力,由于混養的結果,實際上就使這種魚的個體密度稀松了。此外,混養不同食性的魚類,特別是混養雜食性的魚,如羅非魚,能把水中的有機碎屑和部分病原細菌群蠶食掉,起到了凈化水質作用,減少了魚病發生的機會。因此從預防魚病的角度看,也應提倡魚類混養。在密養情況下,特別是在過密的水體內,魚類容易接觸而使病原體互相傳染,魚病更容易發生和發展。因此在經營管理這種魚池時,應掌握適當密養,并嚴格執行衛生防疫措施。高密度飼養而相應措施(如投飼量、增氧設備等)跟不上時,則常會適得其反,魚體成長緩慢、消瘦,容易發病;在夏季更易因缺氧而泛池。混養和密養應根據魚池的水深、水源、水質、飼料供應情況及飼養管理方法而定。
(2)早放養、早開食,做到“四定”投飼和合理施肥:早放養,改春放為冬放或秋放魚種,使魚類提早適應環境,深秋、冬季水溫較低,魚亦不易患病,同時開春水溫回升即開始投喂,魚體很快得到恢復,增強了抗病力。廣東等地在這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
飼料的質量和投喂方法,是增強魚類對疾病的抵抗力和池魚豐產的重要措施。“四定”(定質、定量、定時、定位)投飼是群眾養魚經驗的結晶。
定質:投喂的飼料要新鮮和營養成分齊全,不含有病原體或有毒物質,不腐爛變質。對大而堅硬的飼料要發酵或浸泡磨碎后,再加工成適口飼料投喂,以保證魚類的適口性。
定量:根據魚體大小、不同種類按量投喂。每天實際投喂量根據不同季節、天氣變化、水質肥瘦程度和魚的活動情況而靈活調整,一般以3~4小時內吃完的量為宜。對于吃剩的殘餌,最好及時撈掉,以免留在池內腐爛發酵,敗壞水質。
定時:投飼要有一定時間,若每天投喂兩次,則可上午8~9點、下午3~4點各喂1次。實際投時間亦應根據飼養種類、季節、天氣的變化作適當的調整,如早晨霧重、下大雨等,應適當推遲投喂時間。在密養流水池投飼的原則是“少吃多餐”,每天投喂3次或更多。
定位:投飼要有固定的場所,使魚養成到固定地點去吃食的習慣,既便于觀察魚類動態,檢查吃食情況,清除殘存飼料,而且在魚病流行季節又便于施放藥物,提高防治效果。根據魚類食性不同,可設浮性飼料框或沉性飼料臺。
施肥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池水中的營養物質,使浮游生物迅速生長繁殖,給池魚提供充足的天然餌料和促進光合作用。施肥不得法,也會惡化水質,使魚生病。因此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追肥應掌握“及時,少施、勤施” 的原則,且追肥應以發酵過的糞水或混合堆肥的漿汁為佳,或追施化學肥料。
(3)加強日常管理,注意細心操作,防止魚體受傷:要使魚生活正常,健壯成長,必須加強日常管理。首先要養成每天早、中、晚巡塘的習慣,觀察魚類動態、池水變化情況以及其他情況,以便發現問題能及時采取措施。如通過巡塘觀察,及時發現魚病早期癥狀,及早檢查及診斷,能及時進行防治,控制其發展。通過觀察池水變化,可及時追肥、換水或注入新水,保持池水肥、活、嫩、爽。其次要注意魚池環境衛生,勤除池邊雜草,勤除敵害及中間寄主,及時撈出殘餌和死魚;定期清理及消毒食場。此外拉網捕魚、進箱搬運時,要細心操作,不能馬虎,以免魚體受傷而感染疾病。
(4)主和養同一檔次魚種的規格要整齊,以免有喂養過程中大魚搶食過飽,而小魚則吃不足,引起兩極分化,小魚體弱多病。
(二)培育抗病力強的新品種或進行人工免疫
在魚類飼養過程中,常可見到一些發病嚴重的魚池,大多數魚患病死亡,而存活下來的魚,往往都長得很好。這種現象表明,魚體抗病能力與魚的個體差異有很大關系。因此,要想達到預防或減少魚病的發生,可以利用這種個體差異,挑選和培育抗病力強的養殖新品種。
(1)選育自然免疫的魚類新品種:在魚類養殖過程中,可以見到一些發病嚴重的魚池,在部分魚因病死亡的情況下,少數魚能安然無恙地生存下來,這些生存下來的魚,可能由于本身有較高的抗病能力,或魚體內產生了某種抗體,對病原體有免疫作用。如我國池養的草魚、青魚患出血病、腸炎病、赤皮病后亦發現有抗體生成。根據魚類病后可得免疫性的原理,我們可將病后生存下來的魚專池飼養起來,系統地觀察其個體和子代是否對某些病原具有免疫力,有目的地去選育抗病力強的魚類品種。
(2)利用原系親魚繁殖,避免近親繁殖引起種質退化:自人工繁殖成功以來,很多繁殖場采用的親魚都是自己池塘里培育的子一代,近親繁殖,以致魚類種質退化,抗病力下降,魚病連年暴發。實踐證明,采用天然水系親魚繁殖的后代,具有抗病力強、疾病少、生長快的特點。長江水系親魚繁殖的后代即如是。亦可采用不同水系親魚交配繁殖后代,同樣有提高抗病力的效果。
(3)種間雜交培育抗病新品種:利用免疫的遺傳性原理,采用魚類種間雜交,培育抗病力強的新品種。例如我國有些單位,采用草魚和團頭魴的雜交品種——鯇魴,就具有抗病力強的特點。雖然這種鯇魴生長比草魚慢,但不易得病死亡,在產量上有保障,如適當增加其放養數量,可彌補其生長慢的缺點。又如鯉鯽雜交種的抗病力也比鯉強得多。因此,在品種改良上應考慮抗病新品種的培養。
(4)人工注射、噴霧、口服或浸泡疫苗,使魚獲得免疫力,例如我國草魚出血病和赤皮、爛鰓、腸炎病免疫防病,使草魚成活率大大提高。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