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二、苗種培育
鱖魚苗種培育是鱖養殖的基礎。目前,鱖魚苗種培育還不能像其他淡水魚那樣在池塘中直接投喂商品飼料或用肥水法等培育,因此,鱖魚苗種培育技術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鱖魚養殖效益的高低。
鱖魚苗種培育包括夏花培育和1齡魚種培育兩部分。
(一)夏花培育 剛孵化出膜的魚苗身體柔軟細嫩,個體比家魚小,體長僅4毫米左右。經50~60小時的培育后,體長即達4~5毫米,心動次數平均為3次/秒,此時的鱖魚苗開始攝食,即進入夏花培育階段。
1.魚苗培育 20世紀90年代以來,鱖魚苗培育技術不斷得到改進和提高,培育方式方法也多種多樣,生產中歸納為流水和靜水培育兩種方式,流水育苗又分用孵化缸和環道;靜水育苗又分在魚塘、水泥池和網箱中培育。流水育苗成活率比靜水育苗高,但生長速度比靜水稍慢。
(l)流水培育 具有水質新鮮、水體交換量大、水溫均衡、溫差小、溶氧豐富等優點,符合鱖魚苗生長對環境的要求。目前生產單位多數采用此種方法。即將在孵化缸(環道)中孵化出膜的鱖魚苗繼續留在人工控制水流的原缸(環道)中培育。育苗初期,鱖魚苗放養密度一般為0.5萬~l萬尾/米2,隨鱖魚個體的增大而逐漸減少。
在鱖魚苗培育過程中,每5天左右應結合分規格轉換環道1次,同時將環道底部兩側的沉積物清除。鱖魚苗貪食,最好在轉環道前數小時停止投喂餌料魚,以避免鱖魚苗暴食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2)靜水培育 培育鱖魚苗的池塘一般以水泥池為好,面積30~50平方米,水深保持在0.8一1米,在池底可設置一些模擬自然水域的人工礁,為鱖魚苗創造一個良好的捕食環境;魚苗放養前,培育池必須徹底清理消毒,放養密度一般每立方米水體放養鱖魚苗7000尾左右,當鱖魚長走1.5厘米左右時。移入網箱培育,效果會更好。
2.餌料投喂 鱖魚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開口即食活魚苗,饑餓時互相殘食,這是由其生物學特性決定的;因此,準確掌握鱖魚苗開口攝食時間、選擇好餌料魚、及時供應適口餌料是鱖魚苗培育成敗的關鍵措施之一。
(1)開食時間的確定 鱖魚苗的器官分化發育與水溫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水溫23.5一25℃、24~26.5℃、26~29℃時,受精卵至鱖苗開食時間相隔分別為112~120小時、105~115小時和90~98小時。此時,鱖苗運動活潑,能夠主動攝食。
(2)開口餌料魚的選擇 開口餌料魚苗的大小是否適宜,直接影響鱖魚苗攝食及成活率。生產中宜選擇體型扁長、游泳能力較弱的魴、鳊、鲴等魚苗為開口餌料,尤以剛脫膜8小時的活魚苗為最佳,此時的餌料魚易被鱖整尾吞食。如果投喂老口魚苗,鱖苗只能利用餌料魚尾部一小部分,剩余部分常掛在鱖苗嘴邊上,不僅影響運動,而且容易在水體中腐爛、分解,惡化水質,甚至暴發魚病。在鱖苗開食的3一5天內得不到適口的餌料魚,則活動能力驟然降低,感覺遲鈍,便因此漸漸消瘦而死,甚至發生相互殘食、并因吞食不下而卡死的現象。
(3)餌料魚生產 鱖魚的口裂和餌料魚的體高隨生長而不斷變化,不同時期的鱖魚需投喂一定發育階段的餌料魚苗,才能為鱖魚所吞食。如60時齡的鱖魚苗,僅能吞食60~216時齡的細鱗斜頜蟈苗;84時齡的鱖魚苗能吞食60-216時齡的團頭魴苗;108時齡的鱖魚苗,則能吞進216時齡之前各階段的鲴和魴苗,同時還能吞進36一108時齡的草魚苗;144時齡的鱖魚則能吞進36-108時齡的草魚苗;144時齡的鱖魚則能吞進216時齡前的鲴、魴、草魚、豐鯉、鯉以及l2-216時齡的鰱和24一108時齡的鳙魚苗為食。因此,及時供給適口、充足的餌料魚是鱖魚苗培育的重要保證。餌料魚生產應按鱖魚苗生產時間、生長發育狀況和數量多少分批進行配套生產;并在保證開食餌料魚苗出膜與鱖魚開食同步的同時;安排好鱖魚苗后期餌料魚的生產,及時在池塘中培育好不同規格的餌料魚。
(4)日糧 不同日齡的鱖苗種其日糧和適口餌料魚規格是不一致的,每尾鱖魚苗進食初期,2天內,日糧為2一3尾,進食緩慢;2~4日齡;口糧為4-5尾;25~8日齡,日糧為8~12尾;8一12日齡,日糧為10~16尾;14一15日齡,日糧為15~20尾,進食速度隨魚體長大而加快。
飽食的鱖魚苗,腹部膨大,呈棱形,尾柄微弓,在流水情況下,靠在內壁靜止不動或隨水漂流;饑餓的鱖魚苗身體扁平,在環道內散開覓食,據此,可判斷餌料魚是否充足。
(5)攝食方式 在鱖魚夏花培育過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鱖魚是從尾部開始吞食餌料魚的;常常是半條魚含在嘴里,半條魚露在嘴外。邊吃邊游邊消化,最后把魚頭吐掉;有時還會看到餌料魚的頭掛在鱖魚仔魚鰓蓋后的棘刺上,而這又往往會被誤認為是寄生蟲,此時應注意,遇到這種情況不需作藥物處理,過一段時間魚頭會自然脫落。
鱖魚苗從尾部開始吞食餌料魚,是由鱖魚仔魚發育的內在因素引起的,剛孵化出膜的仔魚,雖然色素沉著早已發生,但眼的活動還沒有開始。因此,它捕食餌料魚主要靠觸覺來進行,而細小餌料魚的運動又主要是尾部的振動,故都是從尾部被鱖魚苗吞食的。鱖魚苗經7~10天培育后,全長達16毫米以上時,便具有成魚外形,尚未長出鱗片,但其眼的功能和側線系統逐步發育完善,對外界的反應日趨敏感。此時的鱖魚仔魚就能同時依靠觸覺和視覺來捕食餌料魚,攝食方式發生變化,從開始吃餌料魚尾部改為從頭部開始吞食。這時就可投喂鰱、鳙的出膜魚苗;但由于鱖魚苗的發育規格不整齊,仍應投喂部分團頭魴或鲴魚魚苗等,供小規格的鱖魚苗攝食,以達到均衡生長的要求。
3.管理 在鱖魚苗培育夏花期間,必須實行精細管理,徹底消毒水體,杜絕病原體帶入育苗池;嚴格控制水質,及時排污清污;適時繁殖餌料魚,注意與鱖魚苗培育需求相銜接;餌料魚投喂前必須嚴格消毒;定期向培育池潑灑藥物,切實做好防治魚病工作,從而有效地提高鱖魚苗成活率。
經過13~15天的飼養,鱖魚苗長至2.5~3.5厘米,這時的鱖魚苗已為夏花,可用來培育鱖魚種了。
(二)魚種培育 魚種培育階段是緊接魚苗培育階段進行的,生產上將3厘米左右的鱖魚夏花繼續培育成6~10厘米或50~100克/尾的魚種,稱鱖魚種培育階段。
從魚苗育成夏花后,魚體已增長了幾十倍;如仍留在原地培育,密度過大,將影響生長,亦增加了管理等方面的難度。但如直接放入水面養成商品魚,由于夏花仍幼小,覓食及防御改害的能力薄弱,將會降低成活率。因此,有必要將夏花進一步培育成較大規格的魚種。
鱖魚種的養殖方式分專池主養、套養、攔養、網箱養殖四種,一般用專池培育的鱖魚種成活率較高,有的可達90%以上;套養池鱖魚種成活率較低。一般在20%一40%。套養池放養密度低;生長速度較快,而專池培育雖然成活率較高,但由于放養密度較大而影響鱖魚的生長速度。
1.專池培育
(l)魚池條件與放養 面積不宜過大,以0.05~0.2公頃為宜,水深1.5米以上。灌排水方便,能經常保持微流水為最佳,采用人工投喂餌料的方法飼養,放養密度一般為每1000平方米放養3000一4500尾。夏花放養前徹底清塘,嚴格消毒。
(2)餌料投喂 鱖魚種的日常餌料要求比較產格,一要活、二要適口、三要無硬棘、四要供應及時。
①投喂量 鱖魚放養后,應定期抽樣測定塘中鱖魚的生長速度、成活率及存塘量,并以此為依據,同時參考氣溫變化等因素,按池養鱖魚總量的5%~10%為投餌量;計算投放餌料魚的數量。也可根據檢查鱖魚池中剩余餌料魚密度,推算出將要吃完的前2~3天,即需補充投放對鱖魚平均規格適口(為鱖魚體長1/3~1/2)的餌料魚的量,在投喂的餌料魚總量中,要注意大小規格不同的餌料魚配比,以供生長速度不一的鱖魚選擇適口餌料。
②投喂間隔 餌料魚采敢5天一投的方法為好,因為投放餌料魚后2~3天內,餌料魚的活動比較遲鈍,鱖魚的食欲特別旺盛,有利于捕食,時間間隔太長,易造成鱖魚捕食困難和增加體能消耗,還必須投放更多的餌料魚,增大池中溶氧消耗,一方面增加了魚池的實際承受力,另一方面對鱖魚生長不利。
③餌料魚的解決途徑 培育鱖魚種突出的向題就是需要大量的餌料魚。解決的渠道通常有4個:
原池培育:利用鱖魚魚種原池培育,可解決鱖魚種初期的。餌料魚。方法是在放養鱖魚縣花10~15天,先分批放入魴、鰱、鳙、草魚等魚苗,每公頃放養密度為300萬一500萬尾,以肥水發塘,并每天潑灑豆漿,當餌料魚規格長至1.5厘米左右時,正好為鱖魚夏花下塘時的適口餌料。
配備餌料魚培育池:以至1:1~2準備餌料魚培育池,放養易繁殖、易捕獲、鱖魚又喜食的白鯽、團頭魴、鰱、鳙等品種,每公頃放養75萬尾夏花;其他池養的夏花品種按常規放養投放,然后以分期拉網、少量多次為原則,將適口規格的魚種篩出投喂給鱖魚。一般每半月拉網1次,每次10~20千克為宜,10月是上旬后不再拉網,最后一次可多捕出一些,保證鱖魚飼養后期有充足餌料,又使餌料池中的魚種后期生長良好,此法顯示了養殖系統中各品種間的生態平衡和協調,提高了池塘養殖的經濟效益。
培育小規格的家魚魚種:有計劃地在1齡家魚種培育池中適當加大放養密度,在不同時期分批留大捕小取出一定數量的小規格魚種投喂給鱖魚,此法既可保證鱖魚餌料魚供應,又可充分利用魚池;提高魚種池的效率。
利用野雜魚:這種方法可在不增加任何成本情況下收獲鱖魚,提高池塘效益。
(3)日常管理 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各1次,觀察魚類活動、攝食、水質變化等情況;并定時測定水溫、PH,做好記錄,飼養鱖魚的池塘,初期水位應淺一些,50一70厘米水深為好,因為這時魚體較小;活動能力較弱,而低水位有利于提高池水溫度。相對增加餌料魚的密度,經過若干天生長以后,采取分期注水的方法,逐步提高池塘水位,以增加水中溶氧量和魚的活動空間,一般每周注新水2次,每2周換水1次,保持水質清新;控制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具體注水的次數和每次注水量多少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鱖魚對酸性水質十分敏感,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施放生石灰水以調節PH。鱖魚不耐低氧,塘中最好配備增氧機。天氣悶熱時,堅持中午開機1~2個小時,半夜2:00一5:00時開機2個小時左右。保證溶氧充足是提高鱖魚種生長率和成活率的重要措施。在培育過程中,還必須遵循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則,定期潑灑藥物,做好滅菌殺蟲工作。
(4)鱖魚種的并塘越冬 秋末冬初,水溫降至10℃左右時;即可開始并塘。并塘的目的主要是把不同規格的鱖魚種進行分類、計數囤養,以便銷售或放養。通過并塘,全面了解當年的魚種生產情況,總結經驗教訓,提出下年度生產計劃,并囤出魚池及時清整,為來年生產作好準備。
魚種并塘時應注意如下幾點:一是魚種并塘一般在水溫10℃左右的晴天下進行。水溫偏高,魚類活動能力強;耗氧大;操作過程中魚體易受傷;水溫過低,封凍和下雪天不宜并塘,以免魚因凍傷而發生死亡。二是拉網前半個月應逐漸控制池塘中餌料魚類的數量。拉網、捕魚、選魚、運輸等操作應小心細致,避免魚體受傷。成魚池(或親魚池)套養的鱖魚種可隨成魚的捕撈(或親魚池清塘)而及時并塘。在拉網時應特別注意防止缺氧造成鱖魚種死亡。三是選擇背風向陽、面積0.1-0.2公頃、水深2米以上的魚池作為越冬地。規格10~15厘米的鱖魚種每公頃可囤養4.5萬一7.5萬尾。
鱖魚種并塘后仍應加強管理,使水質保持一定的肥度,并在塘中投放一定數量的餌料魚供其攝食。在長江以北地區,嚴冬冰封季節長;還應采取增氧措施,防止魚種池缺氧。
2.其他育種方式
(1)套養 包括成魚池和親魚池套養2種,放養時間一般在每年6一7月,套養2.5-3.5厘米規格的鱖魚夏花,每公頃放養密度為4000~7000尾。套養池平常一般不需專門投餌,利用成魚池或親魚池中野雜魚就行了,因而在夏花放養前,應對池塘中野雜魚的數量大小作一次調查檢測,如果塘內野雜魚數量較多,則放養量可適當加大。在飼養過程中,必須注意三點:一是套養池內不宜再套養其他品種夏花,以防止小規格魚種被其吞食;二是鱖魚對藥物較為敏感,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鱖魚種全軍覆沒。因此,在使用魚藥時,要選擇使用,并要精確地計算藥物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溫季節,更要謹慎用藥,通常采用低劑量或者停止使用;三是鱖魚對溶氧的要求比家魚高;容易發生浮頭,因而套養池的水質要求不宜過肥,特別是以肥水魚為主的成魚塘更要注意。因此,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新、高溶氧量也是套養成敗的關鍵措施之一。
(2)攔養 利用小型河溝中野雜魚較多,水質、溶氧條件比池塘優越等特點,在小到河溝的適宜地段用網截一段水面;放養一定數量的鱖魚夏花,既可利用河溝中野雜魚,又可獲得經濟價值高的鱖魚,一般每公頃放養3000~5000尾。
(3)網箱飼養 網箱大小以50~100平方米為宜,網目規格應根據鱖魚夏花規格和餌料魚大小而定。設置地點要求是避風。向陽、水面寬闊、有一定微流水的水域,網箱的箱底距水底至少在0.5米以上。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20—40尾。
這些方式的飼養管理基本與專池培育相似。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