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1.市場需求性。適應市場需求是確定養殖種類的根本依據。一是選擇市場售價適中、大多數消費者都能接受、需求量大的大眾化品種,如鯉魚、鯽魚、鰱魚、鳙魚等。二是選擇肉質好、味道鮮美、肉嫩刺少的品種,如鱖魚、青魚、團頭魴、加州鱸魚等。三是選擇能滿足多種需求的養殖品種,如既有食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的錦鯉、淡水白鯧等,可加工增值的克氏螯蝦、鰻魚、黃鱔、草魚等以及具有藥用價值的品種。四是選擇國際市場暢銷,有出口創匯潛力的品種,如羅非魚、鱖魚等品種。
2.水體適應性。一方面,養殖魚類對水體水源、水質、光照等,尤其對溶氧要求較高,所以在水源豐富、溶氧充足、水質良好的地區,可選擇不耐低氧,對水質要求比較高的名貴品種進行養殖,如大規格蝦、蟹、鱖魚等。缺水地區在選擇品種時,就要選擇對低氧適應性強的品種,如黃鱔、烏鱧、羅非魚、泥鰍、克氏螯蝦等。另外,魚類對水體的鹽度有較高的要求,大多數品種只適應很低的鹽度,但羅非魚、羅氏沼蝦、淡水白鯧等品種屬廣鹽性,養殖這些品種時要注意選擇。
3.餌料可得性。不同地區所能提供的餌料條件有差異,必須根據當地餌料條件因地制宜地選擇養殖品種。養殖的水產品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食性:浮游生物食性,如鰱魚、鳙魚等;草食性,如草魚、鳊魚、團頭魴等;底棲動物食性,如青魚、鯉魚、河蟹等;雜食性,如革胡子鯰、羅非魚、鯽魚等;肉食性,如鱖魚、加州鱸魚等。應根據上述幾種主要食性,結合當地餌料來源選擇合適的品種養殖。
4.混養合理性。根據養殖水域條件和種苗來源選擇不同食性、不同活動水層的品種進行合理混養。目前,混養的模式較多,如常規魚類與名特優品種混養,草食性魚類與肥水魚類混養,肉食性魚類與雜食性魚類混養,青蝦與羅氏沼蝦輪養,魚、蝦、蟹混養等。在選擇混養模式時,應根據它們棲息的水層、食性及不同種類之間的利害關系加以選擇。對于一個品種,不影響或有利于已有種類生長,有利于整個混養模式高產高效,即可選養,否則不能選養。
5.實力適宜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實力。經濟基礎好,有一定承擔風險能力的可選擇名特優新品種養殖,如河豚、名貴觀賞魚類等;經濟基礎薄弱,承擔風險能力不強的,可選擇投資小,資金周轉快的養殖品種,如常規魚類、青蝦等。二是技術實力。市場上供應少、售價高的品種,選養時往往要以具備較高的養殖技術水平為前提,如養殖肉食性魚類需解決餌料難題,養殖狹溫性魚類要解決降溫和升溫問題,名貴魚類要做好溶氧、病害防治工作。技術不成熟的養殖戶,一定要從大眾化品種養起,待積累經驗后方可進行名特優新品種養殖。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