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黃鱔又名鱔魚或長魚,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骨刺少,含有豐富的 蛋白質、多種維生素,深受國內消費者的歡迎,是我國水產品中出口換匯 的主要品種之一。庭院養殖黃鱔,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
一、庭院養鱔池的建造 黃鱔的飼養池應選在避風向陽,靠近水源的地方建造。庭院養殖,可 選在房前屋 后的土坑、水溝及田邊土角等處,便于飼養管理。鱔池可建 成地上池或半地下池。面積一般為10~20平方米,池深1~1.5米,形 狀為長方形、正方形或橢圓形。池的一端安裝進水管,相對一端安裝排水 管。為了防止黃鱔外逃,池壁頂部要用磚塊做成“T”字形,進排水管也 必須用鐵絲網封閉,嚴防黃鱔外逃。 將鱔池清整消毒后,在其底部鋪一層30厘米厚、軟硬合適,含有機 質較多的河泥或用青草、牛糞漚制的土壤,為其創造一個舒適的人工巢 穴。加注新水5~15厘米。最后在池面上栽種水生植物,如菱白、水浮 蓮,水花生等,面積不要超過50%。這樣既可為黃鱔遮陰、又可降低水 溫,利于黃鱔生長。
二、黃鱔苗種來源和放養
1.苗種來源:目前飼養黃鱔的苗種來源主要有兩個途徑。(1)自然 界中捕捉:根據黃鱔晝伏夜出尋食,見光不動等特點,可在夜間用電筒, 火把照射直接捕捉;也可在鱔籠內裝入鮮活飼料,引誘黃鱔入籠內捕捉; 還可在白天到稻田、水溝、池塘邊尋找洞口,用手進行捕捉。(2)市場 采購:在市場上,選購體質健壯無傷,游動活潑,規格整齊、肌肉肥厚、 體表無寄生蟲的鱔種。對體表發白、破皮、斷尾,口及鰓骨有傷者,均不 宜選購。
2.苗種放養:養鱔池消毒注水后,待水溫上升到15℃以上時即可投放 鱔種。放養前,應先將鱔種用10ppm的漂白粉或3%~5%的食鹽水浸洗 15~20分鐘,殺滅體表病原體。對于每公斤30~40尾的鱔種,放養密 度為每平方米50~150尾或2~4公斤。同時,每平方米可配養8~10 尾泥鰍,利于飼料充分利用和改善水體環境。
三、飼養管理
1.黃鱔飼料的種類:黃鱔是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魚類,特別喜歡吃鮮 活飼料,如小魚、蝦、蚯蚓、蠅蛆、昆蟲、螺蚌肉、蠶蛹、禽畜肉臟等。 也可投喂些植物性飼料,如米糠、麥麩、豆渣、瓜果等。也可投喂配合飼 料。
2.投飼技術:黃鱔在15℃以上時開始攝食,25%~30℃時攝食旺 盛。因此,5~9月為攝食盛期,應抓緊在生長季節加強投喂,一般投飼 量為魚體重的3%~5%。在6~8月的生長旺季,投飼量可增加到6%~ 7%。每天投飼1~2次,應做到定時、定量、定點投喂。投飼方法可采 用飼料臺定點投喂。飼料不能投放過多,以當天能吃完為準,否則浪費飼 料,而且敗壞水質。當水溫降到15℃以下時,可少喂或不喂。
3.水質調節:黃鱔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的水體中,在低氧 條件下其生長發育將受到嚴重影響。特別是在高溫低氣壓的夏天很容易發 生缺氧現象。當發現黃鱔經常將頭部伸出洞外,攝食量減少,即表示水中 缺氧,應及時更換池水。一般春秋季6~8天換水1次,夏季2~3天換 水1 次。如長期有一股微流水注入較為理想。同時,應每天清除池中殘餌 和“雜物”,始終保持水質清新。魚池水位必須長期控制在5~15厘米, 不能超過20厘米。
四、鱔病防治
1.梅花斑病:由細菌引起,病魚背部出現梅花狀病斑,可引起死亡。 發病后,應立即更換池水,或用剝皮的蟾蜍在池內反復拖動,利用其毒液 殺滅病菌。
2.發燒病:因放養密度過大,魚體粘液分泌過多發酵分解而致,可用 0.07ppm的硫酸銅溶液進行治療。也可投少量泥鰍,讓其吃掉殘餌和上下 竄動,增加水中溶氧,進行預防。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