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幾年來,隨著農村和城郊利用荒水和沼澤地進行人工挖成精養魚池的發展,池塘養魚的總產量和單產都有顯著的提高,并成為農村和城郊人民治窮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放養前的準備
1、 修整魚池。已連續幾年養過魚的成魚塘,每年利用池塘冬修清整一次。挖去過多的污泥,清除雜草、雜質,平整池底,修補池邊,加固池埂,疏通注排水渠道,設置欄魚柵等。
2、 清塘消毒。在魚種下池半個月前,氣溫穩定3-5℃以上對魚塘進行藥物清塘(也可利用冬季排干水越冬,通過池底凍結、干燥和曝曬清塘,以清除和殺滅池中殘存的野雜魚、貝、藻類、水生昆蟲和各種病原體等魚類敵害。常用的方法有:生石灰化水清塘、漂白粉清塘和敵百蟲、五氯酚鈉等農藥清塘。
3、 注新水施基肥。在清塘消毒7天后(待藥效基本消失后)魚種放養前7-10天灌注70-80厘米深的新水,并每667平方米(每畝)投施300-400公斤經過堆漚發酵或加生石灰殺滅病菌的糞肥類作基肥,培肥水質,做到肥水下魚種。
二、魚種放養
1、 魚種來源。自行培育魚種是獲得高產、高效的重要條件,因此,魚種應致力于自給。主要辦法是在成魚池里雄厚套養魚種。
2、 魚種的規格。放養大規格魚種,成活率高,生長迅速,一般草、鰱、鳙、青魚種以12-19厘米為好,鯉、魴魚6-12厘米為好,如果是輪捕輪放,則應放一定數量比例的斤兩魚種。
3、 放養密度。精養魚池水源好、水質肥、鉺料豐富,以養鰱、鳙魚為主,適當搭養草食性和雜食性魚類,一般每667平方米(每畝)放養400-600尾。如放養羅非魚等熱帶魚,密度可增加。
4、 放養溫度。魚種投放應選擇氣溫在5-10℃之間的晴天,溫度過高或過低,容易使魚種在捕撈、操作、搬運時凍傷和碰傷。
三、飼養管理
1、 經常巡塘,觀察魚的動態。魚種入池后,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其內容有:①檢查池魚活動和吃食情況;②掌握水質變化;③觀察池魚有否浮頭及浮頭程度。尤其是高溫低壓天氣(日平均氣溫≥30℃、日最高氣溫≥37℃。日平均氣壓≤990hpa,夜晚風小)或強對流天氣情況更應注意池魚浮頭。如若發現池魚浮頭,最好的辦法是向池塘灌注新水。
2、 根據不同季節溫度,適時合理追肥、投餌、灌注新水。實踐證明,魚類本身的生長速度在氣溫上升季節(4-7月)比氣溫下降季節(8-11月)要快3-4倍。因此,在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在氣溫呈上升季節的過程中,最大限度的投餌、施肥、充分滿足魚類生長需要(投餌量占全年的54%,施肥為全年的77%),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⑴適時追肥。追肥的原則是“少施、勤施”,以保持池水的最適肥度。由于溫度越高,肥料分解越迅速,耗氧量越大,因此,在7-8月可不施(或適當少施),在氣溫呈上升季節,(4-6月)可多施,若施糞肥類,每月每平方米(每畝)施200-300公斤,但在溫度呈下降季節(9月以后),則適當施肥,每月每667平方米(每畝)施100-150公斤。
⑵堅持“四定”、“四看”,合理投餌。每個池塘的年總投餌量,應根據放養品種、預計鯉魚產量、餌料系數、不同季節溫度等因素來確定,具體實施要根據“四定”(定質、定量、定時、定位)和“四看”(看季節溫度、看水色、看天氣、看魚吃食情況)的原則。當氣溫在14℃時開始投餌,按2-5%的魚體重作為每日投精飼料量,每天兩次;當氣溫在25℃以上時(魚類生長旺季)每天投精飼料3次,投青草1-2次。另外,可根據魚類吃食情況而調整投餌量。投餌后魚很快吃完,應適當增加投餌量,反之則減少。
⑶經常加注新水,調節水質。當氣溫在15-28℃時,每10-20天加水一次;當氣溫在28℃以上時,每3-5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20厘米左右,使池水保持爽潔。
3、 及時防治魚病。氣溫在20-26℃時,各種魚病最容易發生,因此,在這時期,要抓好魚病預防,進行藥物消毒。具體方法是:①每5-7天用1-2ppm(50-100萬分之一)的漂白粉或0.7ppm硫酸銅、或生石灰交替潑灑食場和池邊;②每3-5天用1-2ppm的漂白粉浸洗青飼料ppm;③此外,在魚種放養時用20ppm濃度的高錳酸或100ppm硫磺銅漂白粉合用浸洗魚種20-30分鐘,以殺滅魚種病菌,防止魚種帶病菌下池。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