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加強池塘的清淤消毒工作池塘淤積是限制漁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引發魚類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淤泥中存在許多寄生蟲和致病微生物。在水質環境惡化時,易大量滋生蔓延,導致魚類疾病的暴發和流行。特別是養殖多年的老魚塘、死水塘、漏水塘和塘底淤泥過厚的池塘要利用寒冬空閑時間,抽干池水,經太陽曝曬和冷凍后挖去過厚的淤泥,鏟除雜草,加高加固塘埂。同時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及敵百蟲等藥物徹底殺菌消毒。
二、及時做好魚種放養工作元旦至春節前后是魚種放養的良好季節,而且冬季運輸魚種因水溫低、魚鱗緊密,便于捕撈操作和運輸,不易受傷感染,養殖成活率高。魚種放養應注意以下幾點:1.放養前的魚塘要用生石灰殺菌消毒;2.魚種放養時間應選擇在天氣晴朗的日子,且魚種下塘前要用1%~2%的食鹽水或15克/立方米的高錳酸鉀對魚體進行消毒,以殺滅魚體上的病菌;3.把握好魚種質量。一般放養的魚種規格應在13厘米以上(或16~30尾/公斤),膘肥體壯,鱗片、鰭條完整,游動活潑、無病無傷,這樣的魚種適應性強,成活率高。
三、加強寒冬期間魚類的生產管理
(一)露天魚池的管理
1.保持穩定的高水位。在寒冬季節適當提高水位,增加水體容量,既可保持相對穩定的水溫,又可以改善水質條件,是降低越冬死亡率的有效措施。一般越冬期間,魚池水位應保持在1.8~2.0米。當發現水位下降10~15厘米時,就必須補充新水,保持水位穩定。
2.調節好水質,增強魚體抗寒能力。一般方法可采取:每隔15~20天潑灑一次石灰漿和施放一次磷肥,以提高水體鈣質和磷的濃度,以增強魚體抗寒能力和改善水質不可缺少的元素。
3.適當降低魚類養殖密度,以防在魚種越冬池和成魚暫養池中,因魚群密度較大發生缺氧死魚的現象。
4.適當投飼,增強魚類的體質。傳統的習慣是魚類在越冬期是不投喂飼料的,而靠消耗體內營養物質來維持生命。根據生產經驗,一般成魚越冬后體重要減輕6%~8%,死亡率為3%~5%;魚種因個體小而忍受不良環境的能力還要差,體重要減輕10%以上,死亡率達8~10%;體質瘦弱的魚類,越冬期的死亡率更高。在越冬期間適當補充投喂精飼料,不僅魚體豐滿度、體質等能保持越冬前的正常水平,而且越冬的成活率也能提高。投喂的飼料質量要好一些,一般以投喂粉狀餅粕或配合飼料為好。投喂量根據水溫情況而定,水溫5℃以上時,3~5天投喂一次,日投量為魚體重0.5%~1.0%;連續晴好天,水溫上升到8℃以上時,魚類活動增強,應適當增加投飼量。也可以10~15天投一次,將飼料集中堆放在魚池中部或深水處,投喂量根據魚池大小和魚群密度綜合考慮,一般投放5~8公斤/畝。
(二)溫室越冬魚類管理
1.室內溫度的控制:根據各種魚類對溫度的不同要求,做好溫度的調控。如甲魚在水溫30℃~32℃內為最佳的生長環境,為了保證甲魚在越冬期間快速健康生長,室內氣溫一般要求控制在30℃~33℃,水溫穩定在31℃~32℃時較宜。羅非魚和淡水白鯧等魚類,宜將水溫維持在其生長溫度下限,這樣既能保持魚類較低的攝食、活動水平,又能減輕對水質的污染壓力。寒冬天氣一般羅非魚的水溫要保持在18℃~19℃,淡水白鯧應保持在21℃~22℃,并保持相對穩定,切忌忽高忽低。
2.水質的調控:pH值要控制在微堿性,一般要求掌握在7.5~8.0,可降低魚類的發病率。偏低時可使用15~20ppm的生石灰來調節。透明度以25~35cm為宜,水色黃綠色或茶褐色。保持適宜的溶氧:若長期溶氧不足,有可能引起甲魚低溶氧綜合癥,養殖中常用空壓機以充氣的方法改善水中溶氧,羅非魚和淡水白鯧等對溶氧要求較高,應注意增加溶氧,始終保持水體溶氧量在4mg/l以上,以防因缺氧而泛池死魚。適時換水排污:定期換水、排污是調節水質的有效手段。換水排污應選擇晴天氣溫相對較高時間進行,換水時的溫差不得超過2℃,每次換水控制在1/3或1/4。如遇陰雨天和寒冷天氣,建議使用光合細菌、EM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
3.合理投飼:甲魚受環境變化影響很大,當氣溫、水溫、水體環境變化和用藥時應考慮對甲魚的影響,及時調整投飼量,一般投喂應控制在30分鐘內吃完,投飼一般每天投喂2次,上、下午各一次,日投飼量掌握在2%~3%(干料);羅非魚和淡水白鯧以膨化料、浮料為主。投飼方式采取少量多次,如遇天氣突變或發生病害等異常情況,可減少投料次數或停止投飼。
四、積極做好防病工作寒冬季節由于水溫較低,魚類本身的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弱,容易受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的感染和侵襲,水產養殖戶要采取嚴格的防病措施。主要是定期進行水體和魚體消毒,投喂殺蟲、抗病毒的藥餌。消毒藥物有生石灰、溴氯制劑、光合細菌及EM菌等環保藥物,內服藥物有維生素C、氟苯尼考、病毒靈、免疫多糖等,交替消毒,以增強魚體免疫力。
發現疾病立即查明病因,然后根據癥狀正確診斷,對癥下藥,積極治療。寒冬期間主要的病害有赤皮病、水霉病、粘孢子蟲病、斜管蟲病、小瓜蟲病、三代蟲病、錨頭蚤病等常見疾病。一旦發病,應根據不同的品種和不同的病癥,確診主要病原后再制定治療方案,科學合理地使用漁藥。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