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由于黃鱔喜半水半空的洞口,所以鱔池必須有水。從各種陸面的設計中對比分析,以長形泥硬為最佳,其優勢是多方面的。
一、泥埂的分散作用。
過去人們習慣于水下養鱔,其弊端有兩點:一是迫使黃鱔頻繁浮出水面進行呼吸而消耗大量的體力,同時也違背了黃鱔以身體長短選定水體深淺和水陸關系的習性。二是容易造成黃鱔群聚池角處,越聚越多,久久不散,頻繁活動。當氣溫26℃時,群聚的黃鱔只需24小時,群內溫度就可升至33℃以上,極度缺氧。泥埂可起到分散黃鱔的作用,較好地解決上述弊端:一是泥埂可使載體棲息表面積增加1.5倍左右,相應降低了黃鱔洞穴的密度,減輕了對高密度的調節壓力。二是泥埂上的植被可使載體保持正常溫度狀態,黃鱔得其所安,既具備了舒適的呼吸依托, 又防止了群聚發燒和體力衰竭而亡現象的產生。三是泥埂促使了黃鱔的良性分散, 一方面可大幅度減少病害的發病率;另一方面,一旦發現某一處發病, 便可用泥將可能感染的埂下水溝進行隔離處理。
二、泥埂的增氧作用。
由于黃鱔洞穴大部分均勻地分布在水面以上的泥埂中, 洞穴中黃鱔經常在空氣與水之間進行頻繁的伸縮活動,起到給載體增氧作用。 根據對有埂鱔池同無埂鱔池的對比測定,有埂鱔池洞穴的含氧量高出無埂水下洞穴2.3毫克/升以上。
三、泥埂可使鱔池水“活”起來。
無埂鱔池經常出現死角,使新水流不下來,老水出不去,青苔、粘液、殘食等雜物污染嚴重。采用泥埂堆砌出錯落有致的布局, 串聯成一條多錯落有致的布局,串聯成一條多個“S”形組成的長渠,可使換入的新水自進水處到排水口流遍全池,以達到“活”水的目的,對清污, 供氧起到良好的平衡作用。同時泥埂還為科學投飼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馴化。 每天在各條泥埂上定點、定時投飼,黃鱔便會產生條件反射:提前出洞,聚而待食; 吃食迅速,吃飽即歸。此外,在泥埂上種水草植物, 還可起到清污增氧及遮陽保溫作用。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