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彈涂魚是彈涂魚科魚類的總稱,俗稱跳鯊,彈糊魚、跳魚等。為暖水性和暖溫性近岸小型魚類,廣分布于非州西岸、印度、太平洋水域、新赫布里底群島熱帶及亞熱帶近岸淺水區(美州不產),中國沿海均有分布。彈涂魚種類不多,中國沿海主要3屬6種。浙江沿海共3屬4種,分別為彈涂魚、大彈涂魚、青彈涂魚、大青彈涂魚。彈涂魚是小型食用魚類、肉味鮮美、食物鏈短、養殖成本低、投資成本低、魚病少,易于養成、活魚耐長途運輸、營養豐富、有滋補功能,為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各地群眾廣泛認為的補食佳品,國際國內需求量大。大彈涂魚是彈涂養殖中最主要的種。
一、大彈涂魚的形態特征
大彈涂魚Boleophthalmns Pectinirostris(Linnaeus),體延長,前部近圓筒形,尾部側扁,背、腹緣平直。頭中大、稍側扁。吻短而鈍,大于眼睛。眼高位、互相靠近、突出于頭的背面、下眼瞼游離、眼間隔頗狹,似一縱溝。口大、亞端位、平裂、上頜較長、上頜骨伸適眼后緣下方。兩頜牙單行,上頜牙細類,前方具2~4犬牙,下頜牙大,水平狀,牙端斜截形,逢合處具1對犬牙。犁骨、腭骨和舌上均無牙。舌大而厚,圓形、不游離。上唇褶發達,幾達中央,下唇褶短,位于口角處鰓孔中大,鰓蓋膜連于峽部,峽部寬,鰓尖而短。
體及頭部披圓鱗、前部鱗小、后部鱗較大,胸鰭基部亦披細圓鱗,無側線。
背鰭二個,第一背鰭高、鰭棘絲狀延長;第二背鰭低,基底延長,鰭端延伸越尾鰭基。臂鰭低而延長,最后數鰭條延長;胸鰭長,略呈尖形;腹鰭念合成一吸盤,邊緣完整;尾鰭圓形。 背側青褐色,腹側淺色,第一背鰭深藍色具不規則白色小點;第二背鰭藍色,具4縱行小白斑,臂鰭、胸鰭和腹鰭淺灰色,尾鰭青黑色,有時具白色小點。
二、生活習性
(一)棲息習性
彈涂魚可以利用胸鰭和尾鰭在水面上,沙灘和巖石上爬行或跳躍。大彈涂魚可用內鰓腔、皮膚和尾部可做為呼吸輔助器食。只要身體濕潤,便能較長時間露出水面生活。是暖水性的廣溫、廣鹽魚類。彈涂魚在淡水中維持時間超過十天會引起死亡。水溫14~30°C生長較快,14°C以下隱居洞穴,索食少,生長慢。
彈涂魚對惡劣環境的水質忍受力比一般魚類強,具有如淡水黃鱔同樣的習性,能鉆入孔道棲息,在灘涂中可見到眾多的孔口散布。一般孔道必定有2個以上的孔口,一個是正孔口,另一個是后孔口(俗稱后泡孔)正孔口為出入要道,后孔口是暢通水流和空氣流通。洞穴孔道不太規則,一般常呈y型或U型。孔道的深淺和長度,依底質的性質而異。軟泥質涂較深長,可達50~70公分。孔穴一般是獨占性的。但在繁殖季節常有雌雄同穴現象。在彈涂魚的孔道也作產卵室。
(二)大彈涂魚的食性
彈涂魚生活于近海沿岸及河口高潮區以下的灘涂上,在晴天出穴跳躍活動于泥灘上覓食,以灘涂上的底棲藻類、小昆蟲等小型生物為食。由胃含物分析結果,彈涂魚以食附著性的矽藻類為主。在退潮時或者排干池水的池底,常看見彈涂魚取食底棲藻類的情形,即下顎接觸灘涂表面,像犁田似的,把頭左右搖擺爬行前進而索食底棲藻類。彈涂魚無互相殘食的惡習,人工養殖多用施肥來培育基礎餌料,促進彈涂魚的生長。
(三)繁殖與生長
大彈涂魚性成熟個體12~15厘米,體重30~40克,繁殖季節為4~9月,盛期5~7月。天然產卵在灘涂洞穴,排卵其中,深藏受精卵,自然孵化。性成熟時雌魚生殖孔紅腫,大而圓形;雄魚生殖孔狹小,延長呈尖形。卵巢呈黃色,所產的卵沉粘性,圓球形、淡黃色、透明。雌魚懷卵量1~2.5萬粒,卵膜的一端有一叢粘著絲,可附著其它物體上,卵徑0.51~0.61毫米,受精卵在水溫26.5~29.0°C,鹽度25‰~27‰條件,徑87小時孵出仔魚,一個月后可長到13毫米。雄魚精囊2條,在腹部側呈淡紅色細條狀。
大彈涂魚生長很快,早期仔魚在環境條件好,底棲藻類豐富地區當年可長到12~13厘米,達到商品規格。一般經過兩年也可以達商品規格。彈涂魚一般壽命為3~5年,最高令達7年。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