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梅花斑狀病。 [診斷]病狀為鱔背部出現黃豆或蠶豆大小的黃色圓斑。 [治療] 放養幾只蟾蜍(俗稱癩蛤蟆),已發病者,可用蜍將頭皮剝開,用繩系好反復拖。
2、發熱病 [診斷]此病主要發生在運輸過程中,由于密度大,運輸時間長,體表粘液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大量耗氧,放出熱量,造成水溫劇增(可高達50℃),使底層黃鱔纏繞成團致死,死亡率有時可達90%。 [治療]在運輸前先經蓄養,勤換水,使黃鱔體表泥沙及腸內容物除凈,氣溫在23℃~30℃情況下,每隔6~8小時徹底換水1次,或每隔24小時, 在水中施放一定量的霉素。
3、錐體蟲病 [診斷]錐體蟲在黃鱔血液中營寄生生活所致。黃鱔感染錐體蟲后,大多數呈貧血狀,魚體消瘦,生長不良。 [治療]用生石灰清塘,清除錐體蟲的中間宿主螞蟥(水蛭);用食鹽水或用硫酸酮、硫酸亞鐵合劑浸浴。
4、隱鞭蟲病。 [診斷]隱鞭蟲寄生在黃鱔血液中。被感染的黃鱔呈貧血狀,全年都可感染,以夏秋兩季較常見。 [治療]用食鹽水或用硫酸銅液浸浴病鱔。
5、黑點病。 [診斷]復口吸蟲后囊蚴寄生在魚體皮下組織。發病初期尾部出現淺黑色小圓點,手摸有異樣感,隨后,小圓點顏色加深,變大并隆起,有的黑色小圓點突起進入皮下,并蔓延至體表多處,病鱔停止攝食,直到萎癟消瘦而死。 [治療]用生石灰清塘;用硫酸銅液和二氧化銅全池潑灑。
6、航尾吸蟲病。 [診斷]鰻鱺航尾吸蟲寄生在黃鱔的胃中。蟲體活體體表光滑,圓柱形,背腹部稍扁平,淡紅色。病鱔消瘦,解剖檢查,可見胃中有很多蟲體,使胃充血發炎。生長緩慢。 [治療] 用生石灰清塘,消滅病源。
7、棘頭蟲病。 [診斷]隱藏新棘蟲在黃鱔的前腸中寄生。蟲體白色,呈圓筒形,前端略膨大,吻小。病鱔腸壁損傷發炎,或因大量寄生而引起腸梗阻。食欲減退,魚體消瘦,嚴重時引起死亡。 [治療] 用晶體敵百蟲0.1克與河蚌肉摻拌投喂。
8、毛細線蟲病。 [診斷]毛細線蟲病寄生在黃鱔腸道后半部。蟲體呈乳白色.病鱔食減、消瘦。 [治療] 同上。
9、細菌性皮膚病。 [診斷] 病鱔體表有大小不一的紅斑,呈點狀充血發炎,腹部兩側尤為明顯。游動無力,頭常伸出水面。病情嚴重時,表皮呈點狀潰爛,并向肌肉延伸,形成不規則的小洞,殃及內部臟器而死亡。 [治療]用生石灰清塘,消滅病源;用紅霉素池潑灑;再用磺胺噻唑與飼料摻拌投喂。
10、細菌性爛尾病。 [診斷] 魚尾部感染產氣單孢菌所致。感染后尾柄充血發炎,直至肌肉壞死潰爛,病魚反應應遲鈍,頭伸出水面,嚴重時尾部爛掉,尾椎骨外露,喪失活動能力而死亡。 [治療] 防止機械損傷;放養密度不宜過大;改善水質與環境衛生條件;用喃唑酮全池潑灑;金霉素藥液浸洗魚體。
11、水霉病。 [診斷]在放養初期,由于操作不慎,體表受傷而感染,肉眼可見到傷處長霉絲。 [治療] 注新水,用食鹽和小蘇打全池潑灑,再用孔雀石綠溶液全池潑灑。
12、體表寄生螞蟥的防治 [診斷]體表寄生在黃鱔體表。病鱔活動遲緩,食欲減退,影響生長。用無土法養殖黃鱔時,在池中培育水葫蘆,對養殖效果是有利的,但易帶入螞蟥(螞蟥喜躲藏在水葫蘆的根部)。 [治療]:用敵百蟲溶液浸洗,或用硫銅溶液浸洗,或用孔雀石綠浸洗,或用敵百蟲液或高錳酸鉀液以及丑牛液浸洗。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