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蛭類是環節動物門蛭綱的俗稱,有2000多種,體形一般扁平而狹長,寄生于淡水魚的蛭類屬吻蛭目,俗稱水蛭,多寄生于鯉、鯽、鰓蓋下和河蚌外套膜內,也寄生于黃鱔的鰓孔及體側吸取其血液,是養鱔業的一大害。大量寄生時會引起鱔體貧血和繼發性水霉病,嚴重時病鱔不攝食和失血過多,造成大量死亡。病原體在長江流域各地都有,湖北的漢川、隨州、京山、天門等地,江西省鄱陽湖周圍的進賢、南昌等縣市來函反映,都有危害黃鱔的許多例子,對黃鱔人工養殖造成嚴重威脅,是黃鱔養殖成敗的關鍵問題之一。為此,筆者在各位專家研究的基礎上,又反復做了防治探討,現報告如下:
1 危害實例
1.1 1997年9月1日,京山縣新市鎮四嶺村七組村民任恒興第一次自養黃鱔,面積187m2,沒有參加培訓,沒人搞技術指導,只憑書店購回的養鱔書一本。第一次是6月份,在市場上購回黃鱔100kg,放入池中兩天后發現死鱔現象,就用藥物消毒治病。由于書上用藥單位印錯,把克印成千克,100kg黃鱔全部死光。第二次是8月上旬,又購回黃鱔190kg放入池中,又發現黃鱔慢慢死亡。9月1日托人找我去,戶主人捕來病鱔3尾供檢查。其中一尾黃鱔體表上寄生有5條黑色水蛭,經細看絕大多數為黑色擬扁蛭,鱔體表有許多小出血點,尾尖血流不止。對其用2%濃度的NaCl水浸洗,5分鐘后水蛭從鱔體表逐個脫落下來,10分鐘才完全脫落。但病鱔被NaCl鹽水浸洗得難受,放在清水中暫養觀察也不吃食,三天后還是死掉了;而將浸洗下來的水蛭清水暫養觀察,水蛭卻十分正常。另兩尾半死不活的病鱔,一尾肛門紅腫出血,解剖鄄歟患淥納媯渙硪晃不肷硐恃床磺逄灞磧蟹袼危薹ň戎巍9膊?尾,都是頭大于軀干,尾極細。再去察看池水,發現池中放有大量麥桿、爛草,池水發臭。檢查結論是:因8月池水高溫,麥桿等腐爛發臭,水質嚴重污染,水蛭大量繁殖寄生,加之投喂飼料不足,大部分是因饑餓、失血衰竭而死,采取的補救措施是:徹底清除爛草,排掉臭水,加換新水,每半月用魚蝦安消毒一次。在9、10兩月晴天投喂河蚌肉,先用高濃度NaCl消毒殺滅蚌肉上的水蛭,再用清水洗去濃鹽和水蛭后投喂。11月初該戶收獲65kg出售。結果很不理想,只占放養量190kg的34.2%。可見水蛭危害之大。
1.2 1998年8月中下旬,從南昌縣新聯鄉(鄱陽湖畔)市場購進黃鱔487kg,分別放養在100m2池75kg,200m2池130kg,300m2池282kg的稻田池中。雖然放養時都用1~3%NaCl水進行過5~10分鐘的浸洗消毒,從表面上水蛭已掉了。從放養后十天的統計數字看,成活率分別為99.6%,99.8%、98.4%,因為餌料適口、充足,水質好,放養成活率高。但由于以后在鱔池中暫養了大量河蚌,河蚌內寄生有大量中華頸蛭,加之放養黃鱔時,水溫太高,鱔體浸洗時間短,體表擬扁蛭清除不徹底,10、11兩月發現將死的黃鱔頭大軀干細,身上寄生有多條大小顏色不同的水蛭。細查分類統計為:擬扁蛭條數占81%,中華頸蛭約占19%。因此,鱔體表有許多出血點,對已死的黃鱔卻看不到水蛭,渾身都是血紅的。雖然在養殖過程中多次采用CaO消毒、調節水質,仍無濟于事。1999年元月起捕依次分別為58kg,98.5kg,207kg,起捕率分別為77.3%,75.8%,73.4%。這批黃鱔從入池到起捕都沒有出現過大批死亡現象,都是少量零星死亡,從撈起的死鱔、弱鱔統計來看,95%以上都是水蛭的危害所致。
2 防治試驗
2.1 試驗前提
因市場價格看好,出現大批農戶養鱔,但成功率僅有10%,研究許多黃鱔養殖戶失敗的原因,其中鱔病危害最嚴重者之一是水蛭。
關于對水蛭病害的防治,以前有不少專家學者做過不少有益的試驗,如四川省水產研究所趙云芳學者,用5mg/L孔雀石綠水浸洗寄生有水蛭的黃鱔,30分鐘時開始脫落,3小時水蛭全部脫落并死亡,而黃鱔則十分正常。
還有專家以5mg/L高錳酸鉀水,20mg/L丑牛液分別殺滅水蛭效果很好;以同濃度的上述液殺滅有水蛭吸附的水葫蘆,則吸附其上的水蛭全部脫落并死亡,而水葫蘆則無影響。
還有專家試驗,將寄生有水蛭的黃鱔放入90%的晶體敵百蟲10mg/L水中浸泡10~15分鐘或以10mg/LCuSO4浸洗5~10分鐘,能使水蛭脫落致死。
2.2 防治試驗及結果
2.2.1 材料與方法
筆者則以目前尚未發現嚴重威脅人類生存、且市場上最容易購買的CuSO4,作為防治水蛭的主要藥物進行了試驗。同時也用高錳酸鉀做了對比試驗:
5月16日,天氣大雨轉中雨,水溫20℃,用10mg/L CuSO4在白色搪瓷面盆中,對6尾幼鱔進行了浸洗試驗,其中2尾鰓部與體側寄生有擬扁蛭,一尾寄生有3條,一尾寄生有2條,其余4尾均沒有寄生水蛭。當浸洗到19分鐘時,寄生有2條擬扁蛭的才從鱔體表脫落下來,寄生有3條擬扁蛭的黃鱔體表上尚沒有脫落。直到20分鐘向容器中沖加水時,水蛭才從鱔體表全部脫落下來。檢查鱔體表水蛭寄生處,有許多小出血點。細觀察脫落下來的擬扁蛭全部死了,再將其放入清水中待一天,第二天再觀察,確實沒有一條能復活的。對浸洗的6尾幼鱔,經換水三次后進行暫養觀察。當天下午4時投喂蚯蚓6條,重1.83克,晚10時吃4條,翌日7時半吃完;17日又投蚯蚓7條2.8克,下午6時吃5條,余下2條晚上吃完。
2.2.2 對浸洗幼鱔成活率及生長情況觀察
為了進一步觀察其成活率及生長情況,5月18日對6尾幼鱔稱重為87.885克,尾均重14.65克(詳見表),到5月31日止計14天,共吃蚯蚓34.94克,試驗末稱鱔重為91.5克,增重3.615克,餌料系數為9.665,幼鱔成活率為100%
2.2.3 大池施用CuSO4的觀察
為徹底殺滅1998年池泥中遺留下來的水蛭,對100m2、200m2、300m2稻田池,于5月15日進行了10mg/L CuSO\-4全池潑灑浸泡試驗。灑藥后不久,只見沒有被捕盡的黃鱔身在泥中,把頭頸伸出水面呼吸。第二天達24小時,將其捕起來檢查,體表已不見水蛭,黃鱔卻還是活的。但因體表曾寄生水蛭太多、傷口太密,渾身都是鮮紅的。將其在清水中暫養一夜,第二天卻還是死掉了。三池浸泡三天后放干池水,又重新做成稻壟,再放進新水后用生石灰消毒。一周后池水毒性消失,卻又見池水中出現了多條活潑健康的黃鱔。將它們捕起來一一檢查,體表完整無傷,沒有發現一尾黃鱔寄生有水蛭。由此可知道:健康黃鱔即使在10mg/L CuSO\-4泥池中浸泡72小時,也完全能忍耐,而且能很好地活著;而受到水蛭多處寄生的黃鱔則無法生存。
2.2.4 高錳酸鉀水浸洗試驗
5月14日,天氣晴到多云,水溫22~24℃,用5mg/L 高錳酸鉀水,在塑料桶中浸洗3尾寄生有水蛭的幼鱔20分鐘,雖然水蛭能脫落下來,但將其在清水中暫養觀察,水蛭都不能致死。
3 討論
3.1 從防治試驗的一系列試驗觀察,用10mg/L的CuSO\-4對黃鱔體表寄生的水蛭,進行浸洗防治是安全有效的。盡管如此,但使用時還是要注意:一是要用CuSO\-4純品,以便準確計量;二是要根據水溫靈活掌握浸洗時間約10~20分鐘,水溫低時,時間可長一些,水溫高時,時間可短一些;三是要隨時檢查寄生在黃鱔體表的水蛭是否真正地脫落了。如浸洗時間達到20分鐘以上尚未脫落,可向容器中沖加新水使其脫落。如已全部脫落,可換水2~3次后暫養觀察,再入養殖池。用10mg/L CuSO\-4不僅在容器內浸洗寄生有水蛭的黃鱔安全有效,用于大泥池中殺滅水蛭也同樣安全有效。當然,對于寄生有大量水蛭而體表受傷嚴重的黃鱔,不要圖簡單用藥,要將其大量捕起來分別謹慎于以處置。否則,會造成病鱔大批死亡,帶來過大的經濟損失。注意用CuSO\-4水浸洗病鱔,別用金屬容器。從觀察到的生長情況來看,似乎餌料系數過大,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陰、雨天多,總共14天就有6天下雨,一天多云轉陣雨,一天小雨轉多云,2天陰天,三天多云,一天晴天;二是水溫低,18~20℃就有10天,達22℃以上只有四天;三是剛用CuSO\-4消過毒,身體正處于恢復期。在試養過程中看到,鱔體上先漸漸長出一層白色薄膜,7天后白膜才開始脫落,進入第十二天才完全脫落,到第十三天6尾幼鱔完全恢復正常。
3.2 關于使用5mg/L的高錳酸鉀水,對寄生有水蛭的黃鱔浸洗20分鐘,效果不顯著,筆者認為有待進一步試驗。
3.3 關于使用1~3%NaCl水浸洗寄生有水蛭的病鱔,以前實踐過多次,在水溫25~29℃范圍內,浸洗5~10分鐘,水蛭可脫落下來,但不能使水蛭致死;浸洗時間稍長,黃鱔又承受不了。
3.4 關于使用孔雀石綠水浸洗寄生有水蛭的黃鱔,效果雖然很好,但筆者從有關科技資料了解到,孔雀石綠是致癌物質,在發達國家早已禁止使用。為了人類的健康與安全,筆者不敢再使用。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