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早清塘、早消毒、早放養。在12月末就要將魚池清整、消毒。在立春前選擇晴天沒有西北風的天氣,將魚種投放,冬天氣溫低,魚的活動能力差,鱗片緊密,不易脫落,在捕撈、運輸等操作過程中不易受傷,可減少水霉病、赤皮病的發生,在寒冷的冬季水中病源較少,可減少病源的寄生。早放養可提早恢復魚體的疲勞,提早適應新的養殖環境,有利于提早開吃。
二、多品種的放養,增加養殖種類。池塘放養品種少,水體的利用率不高,由于魚類的棲息水層和食性不同,養殖草食性魚類搭配濾食性、雜食性魚類,實施草魚、團頭魴、鰱魚、鳙魚、鯉魚、鲴魚、羅非魚等品種的混養,可全面而合理地利用天然餌料,有效地利用水體空間,發揮養殖魚類之間的互利作用,維持良好的養殖生態環境,提高人工飼料的利用率,增加產量。
三、大小規格魚混養,分批起捕。放養同一種魚,分大小二至三種規格,前期魚體小多放,可以充分利用水體空間,經一段時間養殖后,當大規格的魚已達到商品規格后,捕撈出塘,降低魚池的存魚密度,留下小規格的魚,得到寬暢的生活環境,充足的的餌料,生長快,增加產量。同時還可補放夏花,增加魚種產量。
四、密度適宜。根據飼料、肥料的品種、供應數量,水源條件,養魚技術及管理水平確定放養品種與密度,青飼料來源方便應多放草食性魚類,肥料來源方便應多放鰱魚、鳙魚、羅非魚等。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質好,養殖技術水平較高可提高放養密度。
五、早投餌、投足餌。過去習慣要到3月才開始投餌,主要原因是天氣冷、水溫低魚不吃,但實踐證明,魚類除下雪結冰停食外,南方地區一般在冬季都能攝食,只是攝食量因氣溫水溫低而少一點,如果不投餌,就會消耗體力養份,使魚退瘦,所以要提早投餌,保證使魚天天吃飽吃好。
六、掌握水色、及時加水調節水質。魚池水質好,魚吃食旺盛,生長快,還可減少魚病的發生。因此,要始終保持池塘良好的生態環境,防止池水轉濃發黑、變質發臭、魚類缺氧浮頭等。
七、預防魚病。(1)每年要把池水排干,清除淤泥,在魚種投放前10天畝用生石灰75-100千克化水全池均勻潑灑消毒。(2)選擇肥胖、鱗片完整、色澤鮮艷、體質健壯的魚種。(3)下塘前草魚要注射疫苗,下塘時用4%的食鹽水浸泡魚種。(4)每月用漁用敵百蟲0.2PPM或硫酸銅0.5PPM溶水全池潑灑一次,殺滅寄生性病源。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