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生物學特性
1.1形態特征
淡水鯊魚體呈長形,頭圓錐形,吻短,口亞下位,前后鼻孔距離較遠,鰓膜與頰部不相連,兩頜具板帶狀小齒,犁骨牙帶分離,腭骨牙連在一起。須2對,頦須、口須各一對。背部明顯隆起,背鰭具一粗壯硬棘,具脂鰭。腹部圓,無腹棱,腹鰭小,后延可及肛門。胸鰭正位,外緣具一極發達硬棘,硬棘內緣呈鋸齒狀。體表光滑無鱗,具粘液,自鰓蓋后緣至尾鰭基有一平直側線,新鮮個體,體背灰黑色,腹部銀白色,幼體體側有3~4條縱向藍色條紋,成魚條紋消失。
1.2生活習性與食性
淡水鯊魚為熱帶型魚類,在自然條件下棲息于水體的中下層,喜集群。由于鰾具有輔助呼吸作用,常游到水面打水,直接呼吸空氣中氧氣。抗低溶氧能力強,在污水中能長期棲息生存,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也比其它魚類強。適應低溫能力較弱,其適溫范圍為20~33℃,最佳生長水溫為25~32℃,在我國北方不能自然越冬,需要配備越冬設備,當水溫下降到18℃以下時,攝食量和活動量明顯減弱,水溫低于12℃便開始死亡。淡水鯊魚生性膽小,性燥,受到外界驚擾時在水中不斷竄躍,養殖環境宜安靜。
淡水鯊是以植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十分貪食,對食物選擇范圍大,幼魚主要攝食浮游動物,如輪蟲類、扁蟲類、橈足類棱角及水生昆蟲幼體,也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從魚種到成魚階段,食性更雜,除攝食各種天然餌料外,各種商品飼料,動物的下腳料、蔬菜類、殘菜剩飯等都可攝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大量攝食配合飼料,若無專門的人工配合飼料,可用羅非魚飼料代替,也可以投喂豬糞,雞糞,鴨糞等。
1.3生長與養殖習性
淡水鯊魚生長速度極快,在原產地泰國,最大養殖個體重可達10kg左右,在適宜的養殖條件下年可增重約1.5kg,在自然水域中生長更快,作為商品魚養殖,養殖周期1~2年較經濟。
淡水鯊魚的性成熟較晚,,一般需3~4齡,體重達3kg以上才能進行繁殖,每年6~9年為繁殖季節,屬1年1次產卵類型,每尾產卵約30萬~70萬粒,卵細小,圓球形,透明淺綠色,具有粘性。
2.人工繁殖
2.1親魚培育
親魚可以從江河移養或從幼魚中選擇個體大的逐年培育成后備親魚,親魚在池塘中培育極為理想,池塘應建于水源充足水質清新便于排灌水的地方,面積一般2~3畝,水深1.5m。親魚放養前用生石灰徹底清塘,產卵前最好將雌雄親魚分塘飼養,每畝可放養體重2~3kg的親魚10尾(雌雄比為1:1.2~2)。親魚投喂的飼料中蛋白質含量應在35%以上,投餌量為魚體重的2%~3%,每3天加喂1次碎魚肉。在親魚培育期間應經常沖水刺激。
2.2親魚選擇
由于雌雄特征不明顯,因此很難鑒別雌雄,只有在成熟后方能區分。成熟的雌魚腹部膨大,松軟,腹部朝上可見到明顯的卵巢輪廓,雄魚腹部較小,輕輕擠壓,有精液流出,遇水即散,說明雄魚完全成熟,親魚應挑選成熟好的,無病無傷的個體。
2.3人工催產
催情劑一般采用PG+HCG或LRH-A+HCG,二次注射,針距為12h,第二次注射劑量為第一次的5~10倍。雄魚一般成熟較好,注射劑量為雌魚的1/4即可。
2.4排卵及人工授精
在水溫28~32℃的條件下,第二針注射后8~16h,親魚開始排卵。由于淡水鯊的卵呈粘性,故人工授精采用干法授精(操作過程同“四大家魚”的干法授精),精卵混合1~2分鐘后即可完成授精,把受精卵撒在魚巢上,最后將魚巢放入孵化池中孵化,孵化可采用靜水或微流水,也可以在“四大家魚”孵化環道中孵化。32~48h孵化出膜。
2.5魚苗培育
魚苗培育最好在池塘中進行,深度1.0~1.5m,排灌水方便,進出水口設柵欄,防止敵害生物進入池內,魚苗下塘前10d左右用生石灰(150kg/667m2)清塘消毒,曝曬2~3d后,施基肥(350kg/667m2)并加水,以培肥水質,繁殖大量餌料生物。魚苗孵出后1d左右體長一般可達1.0cm,已能攝食枝角類和橈足類,此時放入魚苗池培育。放苗前用3~4%的食鹽水浸泡5min左右,并用數尾魚苗試水。魚苗下塘初期,水位保持在50cm左右,以微流水逐日沖注加深,放養密度以50~100尾/m2為宜,注意放養時溫差不能超過3℃,放苗后第二天喂以豆漿,熟蛋黃等,每天投喂3次,7d后改喂細魚粉,因魚粉容易引起魚苗氣泡病,應少量多次投喂。培育過程中每天最好從池底排掉10cm的污水,并加注新水,每隔10d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潑灑,防止病原體滋生。經過30d左右的培育,魚苗一般長到4~5cm左右的規格,可分塘進行魚種培育。
2.6魚種培育
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規格整齊、溯水性強的個體放養。魚種培育池面積以500~2000m2為好,水深1.5~2.0m,魚種放養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食鹽水浸泡魚種,池塘放養密度為3~4尾/m2,魚種以投喂含粗 蛋白35%以上的全價顆粒配合飼料為好,魚種下塘后第3天馴食,采取少量多次投喂,經5~7d后,吃食轉入正常,投喂次數和時間適當減少,每天上、下午各投一次每天投喂量為魚體重量的3%~5%左右,并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增減。
采集: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