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目前,擺在我們水產養殖技術人員面前的任務:除了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促進水產養殖生產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外,還要關注提高魚類養殖產品的質量安全,使之成為無公害化食品。農業部在2002年公布了《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他化合物清單》要求我們在使用藥品上要更加慎重和規范。筆者認為,結合我國中草藥的優勢,對一些常見病的預防、治療盡可能利用中草藥物 。
一、魚病檢查和診斷:魚生活在水中, 不容易被看到,因此,診斷與檢查是否生病較困難。為此,生產中的巡塘工作必不可少。這樣能了解和觀察魚類平常的活動情況,另外,各種疾病都有其比較特殊的癥狀,有明顯的,有的則不明顯,這就要求我們進行細致的魚體檢查。找出疾病的病原,主要檢查體表,鰓和腸道,有條件的可進行鏡檢。通過檢查,確定主要病原。從而制定出防治措施與藥物種類用藥劑量,療程等。
二、用藥的原則:在提倡綠色食品,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安全的今天,一定要按照農業部的有關禁用藥品的規定,不用過期的、禁用的,為此,特提出如下用藥原則。
1、準確無誤診斷出病源,對癥下藥,安全用藥。
2、正確地選用藥物及施藥方法,不能有病就亂用藥或不間斷地交替使用各種藥物。
3、對感染了多種疾病的病魚,應視實際情況靈活處理。
4、對使用的藥物,應根據藥物的性質,嚴格合理地使用,因為常用藥物都有其理化特性,在保存、使用時應注意合理化,避免藥物因保存,使用不當造成失效。如哪些藥物只能外用,哪些藥物只能內服,哪些藥物不能一起使用等等都應明了清楚,對使用足夠的劑量和療程,是治愈魚病的保證。另外,對于病重、持續時間長的疾病,一定要注意用藥時的療程問題,即延長其療程。
5、利用我國現有的中草藥優勢,在此工作中,我站已在我市部份大中魚場,個別區縣設立了臨床試用點,其效果明顯,若想了解詳情,請你點 www.cdshuichan.com。我們的專家,技術人員將會為你解答。
三、魚病治療(暫介紹下面幾種)
1、草魚出血病 :
其表現形式有:紅肌肉型、紅鰭紅鰓蓋類型和腸炎型三類。此病由呼腸孤病毒(GCRV)感染,是草魚種階段流行 、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魚病,流行水溫27℃以上,25℃ 以下逐漸消失。發病時間一般6月下旬致9月中旬。從健康魚感染病毒到疾病發生需要7---10天,一旦感染,將大批死亡。 主要癥狀為:病魚體色發黑,有時在背部兩側出現兩條灰白色帶。體表、肌肉或內臟器官出血或充血。體表出血大多在鰓 、鰭條和腹部,嚴重時,口腔、眼眶、頭頂部也可出血;大多數病魚在剝去魚皮后,可見肌肉上有點狀或班塊狀出血,嚴重時,全身肌肉因充血而呈紅色;部份病魚則表現為腸壁、腸系膜、周邊脂肪和肝、脾、腎、鰾壁等組織器官點狀或絲狀出血、充血,腸壁充血時,仍具韌性,腸內雖無食物,但很少充有氣泡或黏液,可區別于細菌性腸炎病。
預防:
①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每畝200斤,6-9月,每半月用20PPM的生石灰全池潑灑;
②每畝用1斤大黃煎煮汁液全池潑灑。
③結合國慶后的捕撈放種及初春時的魚種放養,用注射或浸泡的方法對草魚進行免疫,其用量參照疫苗的濃度而定。
治療:
①用大黃粉,按每100KG魚體重用0.5斤大黃粉拌飼料投喂,1天1次,連用一周。
②用魚血康或出血平拌餌投喂,用量參照漁藥說明書使用。
③用車前草粉拌餌投喂,療程3--5天。
2、爛鰓病:本病為淡水魚養殖中廣泛流行的一種細菌性常見病。感染品種廣泛,是養殖生產中最為頭痛的一種疾病。其病原是柱狀纖維黏細菌。但爛鰓還是一種是寄生蟲引起的。它們的主要區分是細菌引起的病魚鰓絲腐爛呈"白鰓",并帶有污泥,而寄生蟲引起的(如狍子蟲),病魚鰓絲紫紅色,鰓蓋充血,鰓上可見乳白色似針頭大小的白點或胞囊。
預防:
①施用的底肥或追肥一定要通過發酵處理,方可使用。或放種時用2%-3..5%的食鹽水浸泡20--30分鐘(視魚體質而定)。
②發病季節每半月用20PPM的生石灰遍灑全池。
③用大黃煎煮汁液全池潑灑。
④用含30%左右的含氯藥物進行潑灑,但一定要注意濃度,不能將鰓弄壞。
治療:
①用土霉素拌藥餌投喂,療程3--5天,或7天。
②也可用成品藥,即各魚藥廠家生產的安全性良好的抗菌藥物拌餌或潑灑。
3、叉尾鮰腸道敗血病: 此病目前僅見于斑點叉尾鮰,從引進此魚后,病情既已出現。在國外,這是鮰魚養殖中為害最嚴重的細菌病之一,從各種規格大小的魚均可患病。目前,我國各省市的發病率已達30%左右。其病原是鮰愛德華氏菌(Ed-waidsiila ictaluri)。
癥狀:
病魚游動緩慢,有時頭朝上,尾向下呈垂直狀飄浮姿態。腹部紅腫、突眼,大部分成魚和親魚種頭頂部出現一隆起物,潰破后,露出頭骨,甚至形成"頭洞",鰓絲嚴重貧血。解剖后,腹腔內含腹水,全腸充血,肝、腎臟腫大并呈暗紅色(或有血斑),嚴重時肝臟潰瘍出現蜂窩狀空洞,鰾外壁布有血絲。 一般發病水溫在22-28℃、25-28℃為發病高峰期,30℃時病情緩解。
預防:
①霉變或不新鮮的飼料不要投喂。
②在每年的6--9月間,適當將氯化膽堿或痢膽片、肌醇、維E添加在飼料中投喂,有預防之療效。
治療:
①用土霉素拌餌,每100公斤魚體重用藥250--500g,連喂3--5天。
②用金錢草粉拌餌,每100公斤魚體重用藥50--100g,連喂2--3天。
③用肌醇、維E、氯化膽堿拌餌投喂3--5天。
4、車輪蟲病:
車輪蟲病是淡水魚中常見的寄生纖毛蟲病之一,全國各養殖魚地區都可流行,是池塘傳統養魚和集約化名優魚養殖中的常見病、多發病。若防治不力,可導致大批死亡。 車輪蟲病原較多,可分為兩大類,即車輪蟲(Trichodina SPP)、小車輪蟲(Tirchodineua SPP),它們主要靠直接與寄生接觸傳播。蟲體離開魚體后還能在水中存活1--2天。寄生部位主要是體表和鰓上。還可在鼻孔、膀胱、輸尿管出現。一般寄生在體表的蟲體要大于鰓上的蟲體。魚體一旦被寄生,臨池觀,魚苗可出現"白頭白嘴"狀,或者成群繞池狂游,呈"跑馬"壯。有條件的最好用鏡檢方能正確診斷。
預防:
①池水不宜太淺,放養密度不宜太高,飼養過程中,給予充足的飼料。
②池子四角堆放適當的苦棟枝葉。
③用5:2的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0.7PPM全池潑灑2-3次。
治療:
8PPM的硫酸銅溶液浸泡20-30分鐘或用2%的食鹽浸洗2-10分鐘。用苦棟枝葉的干粉拌餌投喂。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