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近年來,為調整漁業產品結構,促進名優漁業的發展,提高養殖經濟效益,我們在山東省臨沂市盛能集團養殖場進行了史氏鱘工廠化養殖試驗,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教訓,現將該技術總結如下:
一、場地條件
試驗用池為養殖羅非魚用的10個魚池,池塘規格為長20m、寬5m、高1m,東西走向。魚池配有上水量為80m3/小時的軸流泵2臺。
試驗用水為地下水和電廠熱水,水質符合養殖要求,透明度為30cm以上,溶解氧量為4mg/L,pH值為7~8左右,水溫控制在23℃左右,水深1.5m左右,池水流速保持0.1m/s。
二、苗種放養
2001年7月10日,從江蘇引進史氏鱘苗種7萬尾,苗種規格整齊,攝食旺盛,活動力強,無傷無病。放養前3天~5天,先用刷子將魚池內壁泥苔沖洗掉,然后用濃度為10ppm的高錳酸鉀全池消毒。放養前2天~3天,先注半池水,并配備好功率為135kW增氧機2臺。
魚苗放養前要先放入暫養池中暫養,水溫要求23℃左右,溫差不超過1℃,適應4小時后方可將魚苗移到養殖池中。苗種放養時,平均體長10cm、平均體重5g的苗種放養密度為50尾/m2。剛放養的魚苗先用活水蚯蚓引誘,然后撒少許人工配合飼料喂養,持續一周,根據魚苗吃食、活動情況,將未轉口或轉口不徹底的魚苗進行專池護理。配合飼料的蛋白質含量35%~50%,碳水化合物30%~40%,脂肪、維生素及礦物質為5%~10%。
三、投喂史氏鱘性情溫順,喜在水底活動,攝食力差。投餌采用“四定”及“量少次多”的原則,并依據天氣、水溫、魚的攝食、活動情況具體掌握,一般以魚吃到七、八分飽為宜,投餌量為魚體體重的3%~5%。由于鱘魚懼怕強光的刺激,所以,投餌高峰為每天的晚上或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少投,具體的投喂時間為:晚上7—8點、凌晨4—6點、上午9點、中午13點、下午16點。
四、日常管理
每日巡塘,寫好管理日志。觀察魚的攝食情況、活動情況和魚池水質變化,檢查有無病魚,發現病魚、傷魚應及時撈出,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在正常情況下,鱘魚貼池底游泳,當水體缺氧或魚體生病時,鱘魚就會游到水體中上層,且表現出不安定癥狀,這時應及時檢測透明度、水溫和溶解氧量,檢查魚是否生病。同時,為避免夏天陽光直射,需在魚池上方設置遮陽網;根據魚體生長測定情況,及時分池養殖。
五、排污
在養殖過程中,鱘魚的殘餌和糞便較多,為保持水質清新,使鱘魚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應加強魚池的清潔和排污。具體的操作是:在每個魚池的下游口,利用纖維網隔成一個小沉淀池,將鱘魚與小沉淀池分開,保持沉淀池內水體的相對穩定。每天早晨將沉淀池中的排水口打開,用清掃桿將沉淀池中的污物攪起與水一起流出,并用小抄網將水面漂浮物撈出。
六、討論與小結
1.工廠化養殖鱘魚,養殖周期短,效益高,養魚排出的水還可以養殖其它魚類,提高了綜合養殖效益,但養殖風險大,與養殖其它品種相比技術含量高,因而要加強對技術工人的培訓。
2.鱘魚性格溫順,活動力弱,不爭食,必須注意:投喂飼料時采用“量少次多”的原則,并根據魚吃食情況,隨時調整投餌量的大小。
3.苗種質量、馴化程度的好壞是養殖鱘魚成功的關鍵。
采集: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