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防治魚蝦蟹等水產品病害中,由于我們長期、反復使用同一種藥物或同一類藥物而引起病原產生抗藥性,治療效果下降或無效,導致藥物用量越來越大,防治次數越來越頻繁,所用藥物也越來越高檔;長此以往,一方面可能會對水產品造成傷害,并可能引起某些疾病無法治療,另一方面某些藥物由于高劑量使用,可能會在水產品中蓄積,人們食用水產品后也會蓄積而導致體內各器官的功能紊亂或病變,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并誘導某些耐藥性菌株的產生,延誤正常治療過程或導致用藥治療某些疾病失敗。為保證水產品病害治療效果,促進人民身心健康,這就需要我們對病原體抗藥性的產生與改善有所了解。
一、病原體抗藥性產生原因
1.長期使用同一種(類)藥物 水產品病害發生的病原體如細菌、寄生蟲、真菌、病毒等在不斷受到某一藥物襲擊時,自身均會產生一種防御能力。在一輪藥物使用過程中,某些抵抗藥物能力差的病原體被殺滅,而抵抗力強的病原體則存活下來,在下一輪藥物使用過程中,其及其后代則產生明顯抗藥性。這種過程不斷被重復,導致病原體抗藥性越來越強。
2.不正確施藥技術造成 不正確的施藥技術會浪費藥物,降低藥效,而且還容易引起抗藥性的產生。例如全池潑灑藥物施藥不勻,一般在水表層邊緣及下風處含藥濃度高,或藥物食場消毒、掛袋掛簍,造成全池藥物濃度不一,而病原體對藥物具有回避特性,到低濃度的水層,則受藥機會較少。加之漂白粉、三氯異氰尿酸等藥物微溶于水,極易產生藥物不均勻分布,這為病原體提供生存的條件。再加上由于擔心水產品的安全,或缺乏施藥經驗,往往低于規定的劑量。例如一般硫酸銅使用量為0.7毫克/升,而有些農產害怕藥害,將水面估算不足,導致使用量過低,既達不到防治目的,又易使病原體產生抗藥性;此外,一些養殖戶濫用藥,盲目加大藥物用量,使病原體增加了抗藥性。
3.水產品流通的影響 水產養殖快速發展,水產品調運特別是苗種調劑現象已成為平常之事,病毒、細菌、寄生蟲等病原體會隨寄主傳播,其抗藥性種群也會散布,從而在調運養殖池口病害防治時出現抗藥性。
二、抗藥性的改善
1.實行病害綜合防治 通過創造良好的水體環境,采取科學規范養殖措施進行水產品健康養殖、生態養殖,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發病率,減少漁藥使用。對種苗實行檢疫檢驗制度,禁止攜帶病原體,并進行體表消毒;對池塘徹底清整消毒,挖除過多的淤泥,利用冬季冰凍日曬,并用藥物消毒,以殺滅病原體;對飼料等生產投入品要嚴格控制質量與數量,以防出現水體污染;正確掌握藥物使用方法與施用量。并積極開展水產抗病品種的選育,推廣抗病水產品養殖。
2.交叉用藥 治療魚病時,不要長期使用某一類藥物,應交叉使用不同品種,盡可能使用機理不同的藥物。如對細菌性疾病,可用三氯異氰脲酸、二氧化氯、溴制劑、碘制劑等交替施用;對寄生蟲性疾病,可使用敵百蟲、溴氰菊酯、中草藥(苦參堿)進行交叉使用。
3.聯合用藥 將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合理混用,可增加藥效,同時還可抑制抗藥性產生,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利用硫酸亞鐵為輔助藥物,將硫酸銅與硫酸亞鐵進行混合使用治療魚類寄生蟲病,亞鐵起增加藥物滲透和傷口收斂的作用,兩者合劑為0.7毫克/升(5:2),減少了硫酸銅施用量。在治療纖毛蟲時,使用三硫合劑(硫酸銅、硫酸亞鐵、硫酸鋅),也增加了硫酸銅施用效果;前匪幬锖涂咕鲂㏕MP合用時,抗菌效果增強幾十倍。在藥物混用時,要充分考慮幾者之間的互相作用,注意配用禁忌,以防出現藥效降低或產生毒性,影響治療效果和對水產品造成傷害。
4.合理規范用藥 根據無公害漁藥使用標準用藥,對漁藥實行處方制,禁止使用國家禁用藥物,規范藥物使用方法,嚴格執行休藥期制度,避免盲目用藥、超量用藥和濫用藥。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