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夏季是黃鱔生長的最佳時期,但夏季天氣不僅炎熱,而且多變,養殖池水易被污染,也易變質,魚病也多,管理不善很容易造成黃鱔死亡或逃逸。黃鱔在夏季必須加強管理,確保其能安全度夏。
防暑降溫
常用方法是在鱔池上搭棚,種植葡萄、線瓜、扁豆等攀爬植物遮陽防暑。如果未種植這些植物,可搭棚覆蓋遮陽網或稻草等,并在池中水面上投養一些浮萍、水浮蓮、水葫蘆、水花生等水生植物,隔熱消暑。此外,還可采取加深池中水位、更換池內表層水來降低水溫,有條件的還可采取全日微流換水方法進行管理。總之,要防止池水溫度驟升,否則會使鱔魚中暑。
調控水質
養殖黃鱔,池水的PH值應控制在7-8之間。夏季鱔池中水容易變酸,要注意檢測,若發現池水較長時間呈酸性,即PH值小于7時,應及時向池中潑灑生石灰水或草木灰浸泡溶液進行調節。
科學投餌
要盡可能多地投喂新鮮的蚯蚓、蠅蛆和螺蚌肉等動物性蛋白質餌料,切忌投喂腐臭變質餌料,以防鱔魚染患腸胃病。投喂次數最好1天2次,投餌量以當天吃完為準。投餌時間宜安排在上午9時前和下午6時后,天氣較涼爽、鱔魚食欲最旺盛的時候進行,以提高餌料攝食率,減少剩余量。若遇到惡劣天氣,鱔魚攝食性差,要注意減少投餌量,并將剩殘餌料及時撈出,以免殘餌腐敗變質,污染水質。
防止泛池
悶熱、陰雨和傍晚雷雨等不良天氣以及夏末秋初季節,要注意巡池檢查。如果發現水面有鱔魚探頭吐氣,散亂、群集游動現象,即“浮頭”,就須倍加注意。鱔魚“浮頭”是泛池死魚的征兆,要采取應急措施,迅速往養殖池中注入新水,增加池水溶氧,進行清池搶救。清池后的鱔池,在2天內要適當減少投餌量,待鱔魚恢復生機后,再加投精飼料,以增強鱔魚體質,促其正常長膘。
注意防逃
夏季的雷陣雨和暴風雨會使黃鱔焦躁不安,上跳下鉆,如不注意會在一夜之間逃光。因此,夏季要注意檢查鱔池水位和防逃設施,發現水位偏高,要放水降低水位;發現池壁有裂縫,進、排水口的防逃網罩有損壞,要及時修復或更換,做到有備無患。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