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甲魚病的發生是由環境條件、養殖對象和病原體三者之間綜合作用的結果。
1、環境因素:
(1)物理因素:主要是水溫,其次是透明度,另外還有養殖區內的尖銳物等到。
(2)化學因素:主要有毒物污染、氨氮污染、腐敗的有機物污染、鹽分污染。池水的理化性狀不佳,如溫度過高或過低,水中有害物質大量積累,缺乏溶氧,酸堿度(pH值)偏低,水的透明度過高或過低等,既可以造成慢性中毒,也可以誘發多種疾病的發生,如腐皮、癤瘡、紅底板、呼吸系統疾病,以及因水質過清發生的各種霉菌病等,嚴重時會造成大量急性死亡。
(3)人為因素:養殖設施不符合鱉的生態要求,人為干擾,飼養管理不善,亂投藥物等,最終導致環境條件調控困難,鱉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從而出現體弱多病的現象。在當前鱉病較多的情況下,濫用藥物相當普遍,不但達不到防治病的目的,還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首先是破壞了水中生物種群的平衡與相互制約的關系,如果在有白斑病或者真菌病的池中大量施用抗菌等藥物,抑制了水中其他微生物的生長,將為真菌的發生創造條件;其次,還會直接造成鱉機體藥物中毒,引起死亡,而且由于鱉體藥物富集,食用后對人體也有危害;第三,誘發病原體的抗藥性,使藥物失效。
2、甲魚本身因素:
(1)近親繁殖,甲魚的種質衰退;
(2)營養不良,甲魚的體質下降,抗病力減弱;
(3)放養密度過大,甲魚體受傷,甲魚易感機率增加。
3、病源因素:
(1)病原體的種類:從狹義上講,有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從廣義上講,還包括甲魚敵害生物如鼠、蛇、蛙、蟻等。
(2)病原體感染的條件:很多細菌屬于條件致病菌,當養殖環境惡化,適于細菌生長繁殖時,就會使病原體的致病力增強,從而造成疾病發生。
(3)病原體入侵的途徑:
①引種帶入;②投喂腐爛,變質的飼料;③水源被污染,含大量的病原體;④使用的工具沒有消毒;⑤其他生物體的媒介傳染等。
(4)出血與器質性病變較多。
(5)流行時間比較集中。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