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鰻魚的病害是目前養鰻發展的主要障礙和阻力。要確保養殖穩產高產,必須要重視鰻魚病害防治工作,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在預防上,消滅傳染病的來源,切斷傳染和侵襲途徑,提高鰻體抗病力,采取綜合性的預防措施。
(-)鰻病的形成 由鰻魚體、外界環境、病原三方面相互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鰻魚的生活環境處于良好狀態,水體生態平衡,那么病原體就不可能大量繁殖造成危害;如果鰻體健壯、有較強抗病力,機體對病原不敏感,鰻魚就不會染病。鰻病發生的原因如下所示:
(二)鰻病的診斷與防治
1.鰻病的簡易診斷法
(1)體表所見
體表有小白點………………………………………白點病、水霉病
體表有大白點………………………………………皮膚兩極蟲病
肌肉有凹凸狀………………………………………萎癟病
下顎有出血點及小孔………………………………錨頭溞病
下顎至腹部點狀出血,用紙擦可見血跡…………赤點病、連鎖球菌病
肛門腫脹、肛門、肝臟、腎臟部分隆起或潰瘍…愛德華氏赤鰭病
體表有直徑約1厘米的腫脹或潰瘍…………………鰻弧菌病
頭部(有時在體表)有濃泡或潰瘍………………頭部潰瘍癥
腹部腫脹或尾部擦傷,附著有黃白色的小黏塊…爛尾病
體色發白、腹部膨脹………………………………腹水病
體色發白、鰓上出血………………………………爛鰓病
體表黏液增多………………………………………寄生蟲病
腹部下陷,肌肉透明………………………………鰓腎炎
體表附著白色絮狀物………………………………水霉病
體表(特別是腹部)帶黃色………………………亞硝酸中毒癥(正鐵血紅蛋白癥)
(2)鰓上所見
鰓褪色、呈白色……………………………………爛鰓病,腹水病
鰓呈暗紅色,出血…………………………………鰓腎炎、黏液細菌性鰓病
鰓絲損缺……………………………………………爛鰓病
鰓片肥厚、黏連、棍棒化…………………………爛鰓病、鰓腎炎、黏液細菌鰓病
鰓片內有小型寄生蟲………………………………車輪蟲病、白點病
鰓片內有大型寄生蟲………………………………指環蟲病、三代蟲病
鰓絲、鰓片有白色圓形蟲…………………………兩極蟲病
鰓絲呈巧克力色……………………………………亞硝酸中毒癥
2.鰻病的預防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l)培育好水質 保證鰻魚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培育好微囊藻,控制水質不能太瘦或過肥,經常換水,盡量保持水體適中透明度,溶氧要穩定,控制水中氨、亞硝酸鹽有害離子的含量。
(2)合理投餌 避免因鰻魚暴食造成傷害,定期投喂呋喃劑抗生素等藥餌,進行預防。
(3)定期消毒 針對細菌寄生蟲的特點,定期用呋喃劑、敵百蟲等對池水進行消毒,每月至少l~2次。
(4)加強生態防治 如加溫注水,加入光合細菌等有益生物,換池饑餓等。
(三)鰻魚常見病的防治
1.鰓腎病
[病因〕該病發生的原因目前未完全明確,據一些資料介紹,該病發生與一種過濾性病毒有關,有人認為是病毒性疾病。
〔癥狀〕該病外表看不出有明顯癥狀,鰓部腫大,鰓呈暗紅色,鰓瓣肥厚、黏連,鰓葉出血,化驗室血漿檢查,氯離子比健康鰻明顯低下,該病流行時,可造成毀滅性死亡。
〔預防及治療]該病使用抗菌素藥物基本無效。在發病初期投放食鹽,使池水達到0.4%一0.7%的濃度有效。近海灌進海水也有效。在并發其他疾病時,應用其他藥物兼治。
2. 肝腎病
[病因〕該病又稱愛德華氏病,由愛德華氏菌屬的細菌引起。發病溫度15℃,發病高峰溫度25一30℃,是一種常見病害,而且較為嚴重。
[癥狀]病菌侵襲部位為肝臟、腎臟,分肝臟型和腎臟型兩種。白仔、黑仔階段腎臟型多見,成鰻階段肝臟型居多。解剖可見肝臟腫大或潰爛,皮膚、肌肉潰瘍穿孔,腎臟明顯腫大堅實。
〔預防及防治方法]
(1)白仔馴食階段要徹底消毒,清洗絲蚯蚓。
(2)定期用30毫克/升福爾馬林、3一5毫克/升呋喃唑酮藥浴。
(3)白仔階段可降溫至25℃以下,并盡量轉投配合飼料。
(4)抗菌素拌餌投喂,每噸鰻魚30一50克;投喂5~7天。
(5)大蒜素、氟哌酸以每千克餌料3~5克藥餌投喂,連續5一7天。
3.赤鰭病
[病因及癥狀]該病由嗜水氣單胞菌和斑點氣單胞菌引起。病鰻皮膚、鰭充血、出血,明顯發紅,嚴重時發生潰爛,肝、脾腫大,死亡率高,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其中春夏季節發生較嚴重。多發生于鰻種及成鰻。
[防治方法]
(1)清池時,徹底清除池底污泥,用30%~40%的石灰水向池底、池墻全面潑施,或用2毫克/升漂白粉浸洗池塘5~7小時。
(2)鰻種轉池投放前用3%~5%食鹽水浸洗10一15分鐘,或用5一6毫克/升呋喃西林浸洗30分鐘以上。
(3)發病的池塘用25~30毫克/升福爾馬林將池塘潑灑消毒,或用1~2毫克/升呋喃劑潑灑消毒。
(4)給鰻魚口服抗菌素藥物。每千克重魚體用磺胺類藥100毫克,(首次加倍),四環素、土霉素、氯霉素各20毫克,呋喃劑4毫克,拌于飼料中投喂,每天1次,連用5~7天。
4.爛鰓病
[病因及癥狀]由細菌或某些寄生蟲侵入鰓部引起的。病鰻外觀幾乎看不到異常,病魚離群獨游,浮頭。打開鰓瓣,鰓絲組織破壞,缺損大。隨病情的發展,用手指輕壓病鰻鰓部,有血水黏液流出。貧血,呈白色,肝臟變黃白色。該病多發生于高溫期,主要危害成鰻,鰻種少發生,零星死亡。投料量過多,吃得過飽是該病發生的誘因。
[防治方法]
(1)防止過食,發病時停喂或少投配合飼料,在有生餌的地方改用生餌飼喂。
(2)用抗菌素、磺胺類藥、呋喃劑等藥物,拌飼料內服,用量同赤鰭病。
(3)用呋喃劑、福爾馬林潑灑,用0.8~1毫克/升高錳酸鉀潑灑池塘,或0.5%的食鹽水洗浴也有一定的療效。當鰓部檢查發現有線蟲或其他寄生蟲危害時;應用0.2一0.4毫克/升敵百蟲潑灑,隔2~3天再用1次,連續2~3次。
5. 爛尾病
〔病因及癥狀〕病因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癥狀表現為皮膚脫落、潰爛,可發生在屬部、胸部、嘴、頸部等處。患病鰻浮于水面游動無力。潰爛部位呈赤褐色,嚴重時尾鰭爛斷,露出紅色骨肉。一年間春夏秋三季發生較多,冬季較少。主要發生于黑仔和鰻種,100克以上的成鰻較少發生。
〔防治方法〕
(1)苗種選別,轉運投放時應小心操作,防止皮膚損傷,過池投放時應把病死鰻除去,防止病鰻帶菌到新池。
(2)鰻苗轉投新池前要用呋喃劑或2%~3%食鹽水、10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浸洗。
(3)20-30毫克/升福爾馬林和3~5毫克/升呋喃唑酮藥浴12小時。
(4)內服抗菌藥物(同赤鰭病)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