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金鱒,是日本從虹鱒的突變種選育出的金黃色品系,1996年引進我國后根據其體色特征命名為“金鱒”。金鱒屬冷水性魚類,正常生長上限水溫為22℃,沒有明顯的下限,下限水溫接近0℃的仍能少量攝食,正常生存。它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刺少肉多,食用價值高,是集觀賞、游釣、美食于一體的優良品種,現已成為我國養鱒業繼虹鱒后第二個重要養殖品種。金鱒既能在池塘中養殖,也能在水庫、湖泊、河川中放養,尤其在池塘流水中養殖,一年四季均可生長,畝產可高達1萬公斤~2萬公斤,經濟效益極高。現將金鱒池塘流水高效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池塘建設
山澗溪流、泉水、地下水、水庫底排水等,均可作為金鱒池塘流水養殖的供水水源。這類水源一般水溫冬季在0℃以上,夏季在22℃以上,水體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pH值在6.5~8之間,符合金鱒養殖用水標準。池塘建設以不滲漏、水流暢通為前提。地形要有一定坡度,以利于進、排水,同時水的落差有利于自然增氧。每口池塘面積一般為100平方米~200平方米,水泥結構,長方形,有利投飼、管理和控制魚病,并可使水源均勻流到池塘各處。池塘的進出水口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和池塘寬度等同,閘門從上到下,整個斷面保持過水,這種形式適用于水量大的魚場;另一種是進水口寬度僅及池寬的1/5左右,出水口寬度為池寬的1/2。同時為防止野雜魚進入池塘和池魚逃走,在進、出水口要設置攔魚柵。養鱒池排列形式有并聯和串聯兩種,但以串聯式為好,管理方便、省工。
二、魚種放養
魚種應規格整齊、游動敏捷、體質健壯、體色鮮亮呈金黃色。魚種放養密度受水量、水溫、水中溶解氧狀況等因素制約,在飼養條件允許的范圍內魚種放養量和成魚產量成正比。放養的規格以養殖時間、水溫和計劃上市的規格而定,一般每尾在80克~100克之間。實踐證明,供水量每秒40升~300升(溫度越高供水量越大),每平方米可放養金鱒魚種150尾~200尾(規格越大放養密度越小)。放養前池塘應充分曝曬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徹底消毒;魚種用2%~3%的食鹽溶液消毒后方可放養,最好避開中午高溫時投放。
三、飼料投喂
魚種放養初期,可將野生雜魚和畜禽肝臟用絞肉機絞2遍~3遍使其成糊狀,抹在細鐵絲盤上,掛在水中,日投喂量占魚體重的6%~8%,每日投喂3次,以后逐步投喂人工飼料,飼料比:動植物飼料各占50%。動物性飼料有魚粉、肉粉、小雜魚、蠶蛹及畜禽內臟等,植物性飼料有餅粉、麩皮、米糠、菜葉等,顆粒大小以適口為度,一般直徑4毫米~6毫米。日投喂2次,采用手撒的方法投喂,投喂量為魚總量的2%~3%。可根據天氣、水溫和魚的食欲狀況靈活掌握,不要投料過多,以免污染水質。
四、日常管理
金鱒養殖用水必須保證清潔無污染。魚池要定時清刷池底及池壁,最好在距排水口2米~3米處設一道攔魚柵,以便污物在其間沉淀,然后用吸管吸走,以減少對下排池的污染。為使金鱒高產,在管理上首先要保持足夠的水量和充分的溶氧含量,為此要在魚池里增設增氧設備,一旦缺氧,立即補充。其次要經常把已經達到食用標準的成魚(尾重200克以上)及時捕撈出售,并將生長出現明顯差異的個體選出分池飼養。
五、疾病防治
金鱒池塘流水養殖常見疾病一是弧菌病,多在晚春和秋季發生。發病初期體表和鰭的基部逐漸變黑,嚴重時表皮潰破,露出壞死的肌肉。防治:每公斤魚體重投喂磺胺類藥物75毫克~100毫克,與飼料充分混合,連續投喂5天~7天。二是肝脂肪變性病,此病是由于投喂的飼料營養含量不全或發霉變質等造成的。病魚體色發黑,肝臟腫大,獨自漂在緩流處,不活潑。防治:發現病魚立即改喂優質飼料,減少投喂量,并在飼料中增加維生素的含量。病情較輕的魚經過30天左右可完全恢復,病重者則無法挽救。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