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苗種培育:烏鱧仔魚出膜初期,體質嬌嫩,活動力弱,管理難度大,須先在水泥池中馴養,經過20天左右,體長達3厘米時,再移至池塘中進行培育。魚苗孵出后的前4~5天內可不投喂,4~5天后就需要投喂浮游動物的幼體了。開始時每4小時投喂1次,3~4天后改為1天投喂2次,并逐漸增加投喂量。可用100~120目的網絹撈取浮游動物,然后再用40目的網絹過濾,濾液投喂初孵的仔魚,濾渣投喂幼魚,要讓魚建立定時、定點攝食的條件反射。動物性餌料不足時,可增投一些蛋黃、豆漿等。出膜后1~7天,魚苗有嚴重集群現象,易使集群小區內的魚苗缺氧和攝食不均,因此,出現集群時,應攪動水體驅散魚群。馴養期間要及時清除池底的污物及卵膜、死魚等,每天換水1/3左右。苗種階段,魚體易被水霉及原生動物寄生,因此,要事先對魚池進行嚴格消毒。此外,對加注的新水也要提前消毒。培育池上方須架設塑料大棚,以防陽光直射和暴雨襲擊。馴養期間,還應隨著個體的長大和相對密度的提高,進行1~2次分池,以確保較高的成活率,后期可移至網箱中培育。
魚種培育:培育魚種的池塘面積宜小,以100~250平方米為宜,池底要平坦、淤泥少,深度為1米,排灌要方便。放苗前7天左右,用生石灰清塘,每1/15公頃用150千克。然后,每1/15公頃施腐熟的有機肥200~400千克。放養時,每1/15公頃放體長3厘米的魚苗3萬~4萬尾。魚苗下塘時,要保證規格一致,操作要輕,水溫差不要超過2℃,最好在晴天無風時進行。
開始時,池中浮游動物較多,但仍需補充餌料。每天每萬尾魚苗可投喂活的浮游動物0.5~1.0千克,并隨魚體的長大逐漸增加投餌量。同時,要在池中搭設兩米長的食臺1個,食臺要低于水面20厘米,以便掛袋補充餌料,袋中可裝死水蚤、魚糜。經過1個月左右,魚種體長達6厘米以上時可全部投喂魚糜和配合飼料,其中魚糜的比例應大于60%。此后,再經15~20天的養殖,魚種便可長到10厘米左右。
由于魚苗攝食高營養的餌料,水質很容易惡化,因而應每隔7~10天換1次新水并提高水位,每次可加水10~15厘米。要設專人巡塘,并根據魚苗的活動、攝食及發病情況,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若發現白天有魚苗沿池邊游動,說明餌料不足,要及時增加投餌量。為防止水質過肥,可在池中套養2000~4000尾花白鰱寸片,讓其攝食水中的浮游生物。魚種下池后,潑灑1次晶體敵百蟲液,使池水濃度達0.3×10的負六次方,以殺滅敵害和寄生蟲。在培育過程中,每隔半月還要潑灑1次生石灰乳(池水濃度為30×10的負六次方)或漂白粉液(池水濃度為1×10的負六次方)。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