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六、病害防治
美國大口胭脂魚引入我國6年來,尚未發現過一例因其感染某種魚病而大量死亡的事件,亦未出現過暴發性魚病;偶爾發生過水霉病、爛鰓病、貓頭四鳋、小瓜蟲、車輪蟲等疾病,現將這幾種常見魚病的診斷和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微生物疾病
1,水霉病
〔病因及癥狀〕又叫膚霉病或白毛病,其病原體為霉菌的一類,包括水霉科、芽枝菌科和膚霉科中的一些種類。當魚體由于捕撈、搬運時操作不小心,擦落鱗片或碰傷鰭條而導致受傷,霉菌極易趁虛侵入傷口,寄生于表皮,吸取壞死細胞的養料,向內外生長,隨著壞死組織的擴大,向內深入肌肉,向外長成綿毛狀菌絲。致使魚體負擔過重,游動遲緩,食欲減退,終而死亡,以早春和晚冬最為流行。
[防治方法〕在搬運時操作要細心,如使魚體受傷;若魚體已經受傷,則用孔雀石綠66毫克/升浸洗5~10分鐘,或3%~5%的食鹽水浸洗10~15分鐘,也可用孔雀石綠、龍膽紫等涂抹傷口。
2.爛鰓病
〔病原〕又稱烏頭瘟,病原體為魚害黏球菌。
[癥狀〕發病時,病魚離群獨游,上浮于水面緩慢游動,似缺氧“浮頭”狀,食欲減退,體色漸黑,頭部特別烏黑。病魚鰓絲發白,常附著污泥和黏液,群眾稱拖泥;嚴重時鰓蓋骨內表皮被腐蝕成圓形或橢圓形的透明區,通稱“開天窗”,致使鰓絲軟骨外露,終因呼吸困難導致死亡,流行季節5~9月。
[防治方法]
(1)魚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徹底清塘消毒。
(2)大量加注新水,改善池塘水質。
(3)發病期間堅持用漂白粉或食鹽掛簍。
(4)不要直接施用未經發酵的草食性動物糞便。
(5)用0.3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全池遍灑。
(6)0.025~0.05毫克/升呋喃唑酮全池潑灑,連用2~3天。
3.腸炎病
〔病原〕俗稱“爛腸瘟”,病原是腸型點狀產氣單胞菌。
〔癥狀〕病魚體色發黑,頭部尤其發黑,病魚離群獨游、反應遲鈍,食欲明顯減退甚至停食,胃腸內多無食物,腹部膨大,肛門紅腫突出,呈紫紅色,輕壓腹部,有黃色年份液和膿血流出。流行季節6~8月。
〔防治方法〕
(l)徹底清塘消毒,做好“四消”、“四定”工作。
(2)定期換水,高溫季節每兩周注新水1次,并用0.3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潑灑。
(3)魚種放養前用3毫克/升漂白粉浸洗。
(4)不投喂腐敗變質的飼料。
(5)發病季節定期投喂藥餌和用漂白粉掛簍。
(6)拌藥餌投喂:預防時用魚服康,100千克魚用25~50克;治療時,100千克魚用50~100克,1天1次,連用3天。
(二)寄生蟲疾病
1.錨頭鳋病
[病原]一般是鯉錨頭鳋的雌體,全長約6~10毫米,形成一根針,主要寄生魚體體表、鰓及口腔(極少數)。
〔癥狀〕錨頭鳋以其頭角鉆入寄主肌肉或鱗片下面,引起周圍組織紅腫或壞死,少數魚可能同時感染水霉病,病魚呈現急躁不安,間隔性側游,食欲減退,體質消瘦,患病魚少則寄生l~3個,多則遍布全身,多達20~30個。
[防治方法〕
(l)用0.03毫克/升克鋪靈全池遍灑,間隔1天,連用3次。
(2)全池遍灑90%晶體敵百蟲,使池水呈0.3~0.5毫克/升。
(3)每667平方米用20千克馬尾松枝,扎成數束,散放池中,可以預防。
(4)可用鑷子撥出或將蟲體剪斷,再用紫藥水涂抹傷口,或用1%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涂抹蟲體或傷口,約20分鐘。
2.小瓜蟲病
[病原]病原作為多子小瓜蟲。
〔癥狀]主要寄生鰓絲,多發生在越冬期,水溫為16~18℃,表現為在魚的體表和鰓、鰭基部可見大小不等的小白點,故也有“白點清’之稱。鏡檢時發現蟲體。
〔防治方法〕0.1~0.2毫克/升硝酸亞汞全池潑灑或2毫克/升硝酸亞汞藥浴1小時,效果甚好。
3.車輪蟲病
[病原]病原體為車輪蟲屬和小車輪蟲屬的車輪蟲。
[癥狀]主要寄生在魚的皮膚或鰓部,病魚體質消瘦,獨游水面時緩時急轉圈,行動呆滯,如不及時治療,不久便死亡。流行季節5一8月。
[防治方法〕
(1)清塘要認真、徹底。
(2)用0.14毫克/升硫酸銅溶液全池潑灑。
(3)70毫克/升福爾馬林浸洗魚種10一15分鐘。
(4)3%食鹽水浸洗病魚5分鐘。
(5)邊遠農村可用楓楊樹葉每667平方米30千克煎汁遍池潑灑。
4.魚鲺
[病原〕病原體日本鲺。
[癥狀]主要寄生在魚的體表及鰓。由于鲺腹面有許多倒刺,在魚體上不斷爬動,再加上刺的刺傷,大顎撕破體表,使魚的體表形成很多傷口,出血使病魚呈現極度不安,急劇狂游和跳躍,嚴重影響食欲。
〔防治方法〕同錨頭鲺。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