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海水網箱養殖鱸魚皮膚潰瘍病近幾年已成為主要的病害。該病主要發生在高溫期,一般7月份開始,延續到10月份,8-9月份為高峰期。發病迅速,范圍大,感染率高,死亡率一般為20%—60%,高時可達80%。魚種階段最易發病,死亡率亦最高。一個高峰期過后,在短時期內又會形成第二個高峰期,養殖者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癥狀 發病初期,病魚體側表皮和上、下頜吻部充血紅腫,病魚多在網箱中層水停留,繼而病灶處形成中心貧血,外圍充血發炎擴大,中心部鱗片囊水腫、脫落,頭部和尾部發病比軀體嚴重,常常浮在上層水面,喪失食欲。病情進一步發展,脫鱗處開始潰爛,重者肌肉爛穿,可見肋骨外露,吻部斷裂。解剖見內臟器官病變明顯,肝腫大,色澤不勻,有濁斑,脾、腎腫脹,腸壁充血。1—6天內便可死亡。
二、病因 病原菌主要是以哈氏弧菌為主的多種病原菌。養殖過程中的操作不慎,網箱沒有及時清洗,魚體表寄生蟲的寄生使魚體受傷等是導致病原菌感染的最初原因。當水溫上升,病原菌增殖加快,網箱由于水體空間有限,魚體間互相感染的機會也增大,導致暴發性傳染病的發生。
三、防治1.合理設定網箱位置:魚排網箱間應流水通暢,急緩適中,網箱水下深度4米,以使養殖魚類有一個波浪平緩,溶氧充足,環境幽寂的生存水體。定期或及時進行網箱的清洗或更換,保持良好的水體交換。換網時注意避免魚體損傷,舊網換下后要洗凈并在日光下曝曬。
2.魚種入箱時的消毒:對剛剛購進的魚種,當運輸狀態穩定后(約3天),用10x10(負6次方)高錳酸鉀溶液藥浴10分鐘消毒,第二天再用淡水配制晶體敵百蟲20x10(負6次方)與硫酸亞鐵4x10(負6次方)的合劑浸泡1O分鐘消毒。
3.魚種入箱后的防治處理:在魚種生長正常情況下,于7月初進行藥物預防。每100公斤魚體重用環丙沙星4-5克拌入飼料,或每50公斤飼料加氯霉素30克;同時加適量淀粉作粘合劑。每天投喂1次,連續3-5天為一療程。養殖中如無異常情況,則分別在8月初、9月初、10月初各進行一個療程。如有疾病發生或攝食不正常,應提前用藥。在病情發生時用藥,需連續用藥5-10天為一療程。每次分箱后,用高錳酸鉀潑灑,同時飼料中添加氯霉素,連續2-3天,用量與消毒處理相同。
4.飼料:投喂的飼料要新鮮。如果是冰凍魚,最好用淡水解凍,以免病原體增殖。定期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類物質,增強魚體抗病能力。
5. 日常管理:觀察網箱內魚活動及攝食狀況,及時發現問題,確診疾病類型后再行防治。死魚要拿到陸地土埋,不能任意往網箱邊的海水中丟棄,否則加劇感染造成魚病蔓延。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