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黃鱔養殖是指捕捉天然鱔苗或人工繁殖的鱔苗,投放在專門的池中進行養殖。由于黃鱔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市場售價節節攀升。加上天然資源越來越少,養殖黃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并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捷徑。全國性的黃鱔養殖熱逐步升溫。
目前黃鱔養殖仍存在一定的風險,苗種、病害、飼料仍是阻礙黃鱔大規模發展的三大因素。黃鱔人工繁殖雖然已經成功,但由于黃鱔存在性逆轉現象,雌雄很難區分,加上雌鱔懷卵量不大(200一600粒/尾);孵化方式又很獨特,很難進行規模化生產,也就得不到成批量的苗種。
黃鱔體滑善逃,特別是缺乏飼料、雷雨天或水質惡化時,都易引起大量逃逸。逃逸時,頭向上沿水淺處迅速游動,或整個身體竄出,若周圍有磚墻或水泥塊時,能用尾向上鉤住然后躍出,若池堤有洞或排水道、排水孔沒攔嚴,則黃鱔更易逃逸;嚴重時,飼養的黃鱔可逃得1尾不剩,往往成為養殖失敗的重要原因。因此養殖黃鱔時,自始至終要十分重視防逃工作。此外,飼料的準備工作也很重要,應根據飼料量來確定養殖量。
總之,黃鱔養殖受市場價格的驅動,將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由于養殖技術還不夠成熟,養殖者需慎重從事。
一、鱔種的來源, 鱔種的來源是養殖黃鱔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目前鱔種有下列幾種來源。
(一)直接從野外捕捉 每年4~10月可在稻田和淺水溝渠中用鱔籠捕捉,特別是悶熱天氣或雷雨后出來活動的黃鱔更多,晚間多于白天。可于傍晚9一10時,將鱔籠放在黃鱔活動處,當黃鱔出來覓食時,誤入鱔籠,因鱔籠編有倒刺,進去后就難以出來。黎明時將鱔籠收回,將個體大的出售,小的用作鱔種。這種方法捕得的鱔種,體健無傷,飼養成活率高。另一種方法是晚上點燈照明,沿田埂渠溝邊巡視,發現出來覓食的鱔魚,用捕鱔夾捕捉或徒手捕捉(中指和無名指配合)。捕捉時盡可能不損傷作鱔種的個體。捕得的鱔種如不能立即放養,可先放在盛有少量水的容器中暫養,每天換水1次,天熱時每天換水2~3次。
(二)市句采購 在市場上采購鱔種,要選擇健壯無傷的黃鱔。用鉤釣來的黃鱔,咽喉部有內傷或體表有損傷,易生水霉病;有的不吃食,成活率低,均不能用作鱔種。體色發白無光澤、瘦弱的黃鱔也不能用作鱔種。一般可將鱔種分為三種:第一種體色黃并雜有大斑點,這種鱔種長得快;第二種體色青黃,這種鱔種生長一般;第三種體色灰,斑點細密,則生長不快。三種鱔種應分開飼養。每千克鱔種生產成鱔的增肉倍數是:第一種為1:5~6;第二種為1:3~4;第三種為1:1~2。鱔種的大小最好是每千克為30~50尾,規格太小,成活率低,當年還不能上市;規格太大,增肉倍數低,單位凈產量不高,經濟效益低。
(三)半人工繁殖的苗種培育 每年年底,從人工養成的黃鱔中,選擇體格健壯、尾重100~200克、體色黃而有光澤的個體,集中在富含有機質壤土的池中越冬,待翌年春季自然產卵繁殖。當池中水溫15℃以上時,要加強對這批鱔魚投飼飼養。在繁殖期要密切注意產出的卵和孵化的鱔苗,發現卵可取出單獨孵化,發現苗也要及時撈出按不同規格分池放養,以防大吃小、相互殘食。培育池內可先用雞糞等有機肥培育出浮游動物,然后將鱔苗放入,讓鱔苗靠吃浮游動物生長。如浮游動物不足,可輔助投喂一些煮熟的蛋黃漿。幼鱔一經開食,即逐漸分散活動。收集幼鱔,可在黃鱔生活水域中預先用馬糞、牛糞、豬糞拌和泥土,在水中做成塊狀分布的肥水區,肥水區可長出許多絲蛆蚓,開食后的幼鱔會自動鉆入這些肥水覓食,此時可用小抄網捕捉,放入幼鱔培育池中培育。在培育池中幼鱔長至3一5厘米時;即可投喂切得很細碎的蚯蚓、小雜魚和蚌肉等。人工培育的鱔種,在培育成鱔時一般不用馴飼,吃食生長都較野生鱔種為好。
若采集自然產的黃鱔卵,則應在有黃鱔出沒的水稻田的深水區采集,收集時間一般在雷雨后的傍晚或凌晨,在長江中下游為5~9月,黃鱔產卵前,雌鱔先吐泡沫堆巢,俗稱做沫黃鱔。見到泡沫,意味著雌鱔即將產卵,一旦卵產出,即可撈取,移到專門培育池中孵化。
(四)全人工繁殖的苗種培育 即將由人工繁殖的鱔苗加以人工培育。
鱔苗培育池宜選用小型水泥池,池深30~40厘米,上沿要高出地面20厘米以上,以防雨水漫池造成逃苗。水池應設進、排水口;并用塑料網布罩住。水池面積一般不超過10平方米。池底加土5厘米左右。每平方米加牛糞或豬糞0.5一1千克,水深10~20厘米,最好引殖絲蚯蚓入池,池面放養根須豐富的水葫蘆。出膜后5一7天的鱔苗即可入池培育,每平方米放鱔苗100~200尾。開口飼料最好用絲蚯蚓,也可喂浮游動物,或用碎魚肉等動物性飼料。黃鱔有自相殘食習性,放養時切忌大小混養。平時注意水質管理,經常加注新水。經1個月飼養,幼鱔一般可長至8厘米左右。到年底每平方米可出幼鱔100尾左右;每尾體長可達15厘米。體重3克左右;這時即可轉入成鱔池飼養。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