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經常聽到養魚戶反映,用藥治病好幾次都無效,個別的還造成藥物中毒,詳細了解清況后才發現是魚藥使用不當。正確使用魚藥應把握以下幾個細節:
1、認準病癥
不同藥物防治不同魚病,治療魚病時,應對病癥進行正確的診斷,對癥下藥,才能發揮藥物作用,收到治病效果。一般來說,不同病原有不同的癥狀表現,但也有一些魚病,癥狀相似成相同,但病原不同,必須仔細診斷、區分,才能選用最有效的治療藥物。
2、藥物性能
魚藥可分為化學藥品和中草藥兩大類,這些藥物都有各自的理化特性,若忽視其特性,盡管藥物對癥,用法正確有時也會無效。例如漂白粉,在空氣中易潮解而失去有效氯;生石灰時間長會轉化為粉粒狀的碳酸鈣而失效;溶解硫酸銅水溫不能超過60℃,而敵魚蟲則必須在60℃以上水中浸泡。
3、藥物用量
凡藥品都有一定的作用濃度,小了無效,大了會引起中毒,應準確測量魚池面積和水深,計算出池水體積(內服藥應較準確地估計魚池中魚的體重),再按用藥濃度換算出用藥量,這樣才能既安全又有效地發揮藥物作用。同時,魚池環境、水質等對藥物也有一定影響,水肥,污染重的要適當增大用藥量。
4、用藥方法
應根據病原種類,藥物性能和魚體情況確定用藥方法。體表寄生蟲類適宜潑灑治療,消化道類寄生蟲則應內服;細菌病一般用潑灑法治療。能溶的藥物既可潑灑,又能內服,不溶的藥物只能內服。魚已喪失攝食能力,則應潑灑治療,魚有攝食能力宜內服。有拮抗作用的藥物不能同時用,如殺蟲類和生石灰。總體來說,內服作用較潑灑完全;病原主要侵襲的是魚體表,則應潑灑,病原主要是侵襲魚體內,則宜內服;預防魚病則潑灑、內服相結合較好。同時魚生病往往是幾種病原體同時作用的結果,治療時應先蟲后菌,即先治寄生蟲后治細菌病,以免重復感染。在一個魚池中還應盡量避免重復用藥以免使病原產生抗藥性。
5、用藥時間
根據藥物種類和病癥確定用藥時間,治寄生蟲病在上午10時左右,此時病原生命力弱,易殺滅;細菌性病宜下午2時左右進行,此時水溫高,溶氧豐富,藥物作用力強,易氧化的應在陰天或傍晚使用,如高錳酸鉀,藥餌應在每天投喂的前兩次喂食。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