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團頭魴2—3齡可達性成熟,繁殖季節比鯉、鯽魚稍遲,比家魚稍早。長江中下游地區多在4月底至6月初,即水溫在20—29℃的時節為產卵期。在湖泊中,于水生植物繁盛的場所產卵,受精卵具粘性,附在水草或其他物體上發育。池塘培育的團頭魴親魚,在繁殖季節,如有微流水或其他條件刺激,能造成不集中的自然產卵。所以每年開春后,就要將雌雄親魚分開培育,屆時人工催情,集中成批繁殖,生產魚苗。
人工繁殖魚苗,可采取自然產卵或人工催產方法。用于繁殖的親魚最好在池塘中經過1年培育,也可以直接從天然水體中捕起選擇。團頭魴的雌雄鑒別比較容易,從魚種階段開始,雌魚胸鰭的第一根鰭條薄而平直,雄魚的厚則呈“波浪”形彎曲。性成熟后,雄魚胸鰭的前數根鰭條的背面,尾柄的背、腹側緣都有密集的“珠星”,用手摸有粗糙感,腹部較小,輕壓后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魚僅眼眶骨及背部有少量“珠星”,腹部膨大而柔軟。繁殖時可選擇成熟好的親魚,按計劃配組并入產卵池,或先用激素進行人工催產,讓其自然產卵授精。由于團頭魴魚卵為粘性,可使卵附著在人工設置的等魚巢上,然后在靜水中孵化。也可以采用人工采卵授精,然后將受精卵脫粘,再進行流水式人工孵化。其繁殖過程和操作方法基本與鯉魚相同。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