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幾年來,麥鯪魚苗由于具有肉質好,骨刺少、病害少、產量高、價格低等特點,被廣大桂花魚養殖戶選用作養殖桂花魚的主要飼料魚,因而其魚花魚苗需求量極大,親魚催產孵化強度也相應加大,在規模擴大的同時,不少問題也顯露出來,例如茂南區生產規模較大的幾家魚苗場用于繁殖麥鯪魚花的麥鯪親魚連續幾年催產后都相繼出現暴發性出血敗血病。有的魚苗場麥鯪親魚成池死亡,經濟損失慘重。針對麥鯪親魚產后暴發性出血敗血病的暴發性情況,我們在該癥狀的控制與防治方面進行了多年認真的病因分析與防治方法的研究探索,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現總結歸納如下,與廣大養殖戶共同探討。
暴發性出血病癥狀
撈起親魚觀察,發病初期,多為雌性親魚發病,病魚的上、下頜、口腔、鰓蓋、眼睛、鰭條基部及魚體兩側等輕度充血,腸道內仍有少量食物。嚴重時期魚體體表嚴重充血,體色暗黑而帶微紅色,眼球突出、肛門紅腫、腹部膨大,體腔內積有淡黃色腹水,膽囊腫大,腸道充血,腸內無食物而有很多黏液等明顯癥狀。
暴發時期與流行情況
病因分析
1、病原體分析。取病魚的鰓絲和腸道病灶的黏液分別于顯微鏡下觀察,可見有嗜水氣胞菌和弧菌等致病細菌。
2、形成原因分析。親魚產后體質較弱未能恢復、抵抗力低,病毒容易入侵;產后回塘親魚部分難產死亡在所難免,未能及時撈起死魚造成其腐爛污染水體環境,造成細菌繁殖;撈起的死魚未處理好在塘基腐爛,下雨天,雨水把死魚腐爛而生成的細菌沖下池塘造成感染;新購進的親魚進塘前其消毒措施不夠徹底,攜帶了病毒,在高溫期開始暴發;進入高期,同時也是催產旺季,加強了親魚的培育,投入餌料增加,親魚排泄代謝物也增多,有機物分解加劇,積累有機物超過池塘凈化能力,造成水質惡化;產后為了增加親魚體內脂肪恢復而投放花生麩是否新鮮,變質發霉的花生麩對產魚培育也不利?傊,造成發病的原因是復雜的,應結合實際加以分析。
防治措施
1、防治方法。親魚催產產卵完畢后回塘前,先按每畝用100-150kg生石灰或15kg漂白粉清塘消毒親魚池塘,凈化水質;產后麥鯪親魚在搬運回塘時,也可在魚桶或魚夾子里加適量的生食鹽或適量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消毒親魚,確保親魚不帶菌進塘;產后回塘親魚,如有因難產或產后受傷體弱而死亡的親魚,要及時撈起后用土掩埋,以免親魚腐爛污染池塘水質;產后培育親魚,常常投放花生麩以補充魚體脂肪能量,發霉或變質的花生麩含黃曲霉素較多,切忌投放;調節水質,適時開動增氧設施,調節好池塘水中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PH值適當;若發現親魚出現暴發性出血癥時,應及時采取措施,實行專人專管,工具專塘專用。相鄰親魚塘水位要高于發病池塘水位。以防發病池塘水互相滲透。
2、治療方法。魚病防重于治是原則,但若發現有上述癥狀,采取下列措施會有良好效果:用光合細菌5ppm或二氧化氯制劑,能有效凈化水體和殺滅水體中病毒細菌;如發現水體中亞硝酸鹽含量高,應全池潑灑亞硝酸鹽降解劑0.8ppm,改良水體環境;每kg親魚注射廣殺靈注射液1-2ml;采用染病親魚病毒經嚴格滅活自制疫苗,每kg親魚注射1-2ml疫苗,對發病初期尚未染病的親魚效果最好;對發病池塘親魚疫情控制后,實施起捕,全面消毒集中處理,發病池塘要嚴格清塘、消毒、徹底干塘暴曬后,再放回親魚培育,實踐表明:二氧化氯制劑消毒水體,調節水質和注射土法疫苗效果最好。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