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錐體蟲病:
錐體蟲病是由于錐體蟲在黃鱔血液中寄生而引起的疾病。錐體蟲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顫動很快,但遷移性不明顯。黃鱔感染錐體蟲后,大多數呈貧血狀,鱔體消瘦,生長不良。流行期在6月-8月。
防治:用生石灰清塘,清除錐體蟲的中間宿主螞蟥(水蛭);用2%-3%的食鹽水或0.07%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浸洗耳恭聽病鱔10分左右。
棘頭蟲病:
棘頭蟲病是由于棘頭蟲寄生于黃鱔的腸道而引起的疾病。棘頭蟲蟲體為白色,圓筒形,前端略膨大,吻小。雌蟲體長19毫米-28毫米,雄蟲體長8.4毫米-11.5毫米。其吻部牢固地鉆入黃鱔腸粘膜內,吸取營養,引起腸道充血、發炎、或因大量寄生而引起腸梗塞。病鱔食欲減退,鱔體消瘦,生長緩慢,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防治:用生石灰清塘,以殺死中間宿主—軟體動物、甲殼類和昆蟲。或者每千克黃鱔用90%晶體敵百蟲0.1克與河蚌肉摻拌投喂,每天1次,3天-5天為1個療程。
腸炎病:
腸炎病又名爛腸瘟,是黃鱔因吃了腐敗變質的飼料或饑飽不均而引發的。病鱔瓜遲鈍,食欲減退,頭部發黑,體色發暗,肛門紅腫突出,輕壓腹部有黃色或紅色粘液從肛門流出。
預防:不投喂腐敗變質的飼料,定時定量給予餌料。
治療:每10千克病鱔,第一天用磺胺胍1克,2天-6天用0.5克拌食投喂,或者將大蒜搗碎拌食投喂(1千克飼料拌入200克大蒜泥),每天1次,連續3天。也可用10千克黃鱔用地錦草、辣蓼或菖蒲0.5千克煎汁,拌入食料內投喂,每天1次,連續3天。
赤皮病和癤瘡病:
赤皮病又名赤皮瘟,由細菌感染引起。病鱔體表局部出血、發炎、瘦弱致死。
防治:運輸和捕撈時勿使鱔體受傷;發病季節用漂白粉全池潑灑或將病鱔放入2.5%的食鹽水中浸洗15分-20分;用磺胺噻唑(0.05克/千克鱔魚)拌入面粉糊內曬干投喂。
癤瘡病又叫瘤痢病,也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病鱔體表有潰瘍膿皰,充滿膿汁。
防治:漂白粉全池潑灑;病鱔可用10%的食鹽水洗擦患部。
感冒病:
感冒病是由于換水時,使用未經陽光照曬的井水或泉水,水溫低于池水水溫,使池水溫度驟然下降,黃鱔一時不能適應而得病。病鱔癥狀輕微者,往往與正常的黃鱔無甚大區別;病重者則食欲不振,易死亡。
防治:使用溫度過低的井水或泉水時,應經過地面一定流程,使水溫升高后再注入池中。黃鱔越冬時可排去池水,并在池土上面覆蓋稻草防寒。
發燒病:
發燒病是由于放養密度過大,黃鱔體表分泌的粘液在水中積聚而發酵,使水溫上升,溶氧降低所致。病鱔在池內表現竄游不安,相互纏繞,可造成死亡。鱔魚在將近死亡時,體表粘液大量脫落,使池水帶有粘性。鱔體粘液脫去后,頭部膨脹,隨即死亡。
防治:減少鱔池的放養密度,發病后立即更換新水。同時,鱔池內可混養少量泥鰍,吃掉剩余的殘餌;通過泥鰍上下竄游,防止黃鱔相互纏繞。發病后可用0.07%的硫酸銅溶液,按1米3水體5毫升-10毫升的比例全池潑灑。
膚霉病:
膚霉病又稱白毛病,是由水霉菌引起,發生在鱔體傷口地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晚冬、早春最為流行。水霉菌的活動孢子吸取鱔魚皮膚里的營養,向外生長出棉毛狀的菌絲,并迅速在體表蔓延擴展,在病鱔體上形成肉眼可見的“白毛”。有時也發生在春、夏季節孵化的鱔卵上。常造成黃鱔和鱔卵的大批死亡。
防治:在黃鱔入池養殖前,鱔池應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池消毒,捕捉過程中不要使鱔體受傷,同池養殖的黃鱔規格應大體相同,以免爭食咬傷。發現病鱔后可用0.04%的食鹽和小蘇打合劑全池遍灑,或用1%的孔雀石綠直接涂敷病區,也可用5%的碘酒涂抹患處,或者3%-5%的食鹽水浸泡病鱔3分-4分,效果均較好。對鱔卵可用6毫克/千克-7毫克/千克的孔雀石綠洗10分-15分,連續2天,以后每日用0.01%的孔雀石綠溶液在鱔卵的附近潑灑1次,直到將要孵出鱔苗為止。
腐皮病:
腐皮病也稱梅花斑狀病。本病是目前黃鱔成魚階段的主要疾病,常年可見,危害較大。本病的發生與魚體損傷有關。病鱔的體表出現許多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如蠶豆或黃豆狀的紅斑(點狀充血),腹部兩側尤為明顯。病鱔游動無力,頭常伸出水面。嚴重者表皮爛成漏斗狀,若剝出,往往可見骨骼及內臟,尾梢部分常常爛掉。病鱔不入穴,最后瘦弱而死亡。最多發生季節為5月-9月。
預防:黃鱔在養殖過程中,要注意不使鱔體受傷。若發現鱔體受傷,可進行藥浴消毒。發病鱔池的水質必須加以改善,放干池水,清除底泥,另墊新泥土,灌注新水。
藥物治療:用磺胺噻唑拌料投喂黃鱔,方法是每10千克黃鱔,第一天用藥1克拌餌投喂,餌料最好用蚯蚓400克;2天-6天藥物用量減半。同時用漂白粉或五倍子全池潑灑(漂白粉1米3水體用量為1克-5克,五倍子1米3水體用量為1克),連續3天,每天1次。大鱔魚可用5毫克/千克金霉素或氯霉素注射。在民間,有在鱔池內投入癩蛤蟆的方法。方法是將1只-2只剝皮的癩蛤蟆,用繩子系好,在池內拖幾遍,1天-2天即可除去此病。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