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保持優良的養殖環境是養殖成功的基本保障
大菱鲆屬冷水魚類,水溫超過24℃時則需用地下海水勾兌或在短時間情況下以遮陰、加冰和制冷等措施來解決高溫問題。養殖用水需要經過嚴格的沙濾或紫外線消毒后才能使用,以去除水中大顆粒雜質、有機物和微生物,使養殖過程順利進行。水質管理除每天檢測水溫、溶解氧、鹽度、PH、氨氮等因子外,還需經常以平板記數法跟蹤養殖水體中微生物總數含量,以達到病害監測與預警作用。當養殖水體中細菌含量達到1.0乘10,!!!應加大換水量或采取分池降低養殖密度、預防用藥等措施。
2.保持池底清潔是養殖大菱鲆的一個重要環節
大菱鲆是底棲魚類,而且需要近一年的養殖時間才能上市,所以池底清潔對養殖大菱鲆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防止投餌過剩、加強池底吸污和自動排水清污是保障池底清潔的重要方法。
3.養殖密度要與養殖水質環境、設施條件和養殖經驗相適宜
過高的養殖密度會引起魚體長時間的應激反應,造成抗病力下降,最后導致疾病發生。在我國,以目前的養殖條件來說,一年齡內的大菱鲆養殖生物量以15-20公斤/平方米為宜。隨著養殖時間的推移,魚體的增長,池底的日益污染,采取分池、倒池等措施來降低密度和清除池底有機物、有害微生物是相當重要的工作。在倒池過程中,應避免魚體受傷,也可結合施用爛鰭抗菌素(鲆樂二號)浸泡1-2次,以保障魚體不受感染。
4. 把好餌料關,杜絕鮮雜魚攜帶病原
目前養殖業者多以干顆粒和濕性顆粒餌料喂養大菱鲆,但特別指出的是濕性顆粒餌料中所添加的雜魚新鮮度往往是被大家忽略的,也正是這些不新鮮雜魚是攜帶細菌、病毒、寄生蟲等重要病原的載體。因此,對飼料源之一的鮮雜魚進行微生物檢測和消毒處理是相當有必要的。
5.衛生操作管理是防御疾病的重要措施
養殖車間應備有消毒池或消毒缸,每日將工具消毒、涼曬一次。為防止傳染,工具應盡量做到專池專用,若需串池共用時應進行消毒處理后再使用。個別池子出現病癥后,應迅速隔離,病魚不得污染其它池水。保持養殖車間的地面清潔、干爽,經常用漂白粉水或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消毒。
6.切斷病菌來源是防御疾病的重要手段
除了把好水源、餌料關以外,購買的魚苗也可能是病源的攜帶者。因此,當購買魚苗時應選擇體色正常、大小一致、活躍的魚苗,同時進行健康狀況及攜帶微生物檢驗,防止重要疾病病原攜帶入池(場)。
7.加強疾病檢測體系建設,做到無病預防,有病及時治療
大菱鲆養殖是國內新興起的一個行業,養殖業者對養殖技術工藝和病害防治技術方面的知識積累較少,需要加強學習和培訓。另外,應裝備必要的水質測定儀、疾病診斷儀器設備和工具等,建立疾病檢測實驗室。養殖技術人員要經常觀察魚的體色、運動狀態、攝食及病灶發生情況等。當大菱鲆出現體色變化、攝食量減少、生長變緩、散群、游泳異常、池底出現白便等現象時常常是疾病發生的征兆。一旦發現上述非正常狀態,應及時將病魚撈出隔離并進行剖檢,以確定病因。對疾病要做到早期診斷及時治療,以爭取較好的治療效果。
8.做到對癥下藥,合理施藥
正確診斷是對癥下藥的前提。對于某些病癥,單憑肉眼和經驗難以判斷其病因,故需采取必要的儀器設備進行檢測化驗。疾病的種類、病癥輕重、病灶部位、魚體健康程度和水質條件均會影響到施藥方案(用藥劑量和給藥方法)的制定。正確、合理的施藥才能保證良好的藥效。藥物浸泡法是針對外部感染癥和當病魚不再攝食的情況下采取的治療措施,而口服法則是對體內感染或全身性感染癥采用的一種給藥技術。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