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水霉病和赤皮病主要危害草魚、青魚、鰱魚、鳙魚、鯽魚等淡水魚類,發(fā)病季節(jié)多為早春和晚秋,特別在早春的危害較大,且主要發(fā)生在魚苗放養(yǎng)階段。水霉病和赤皮病兩病并發(fā),用藥防治效果甚微,損失極大,因此,水霉病和赤皮病的防治重在預防。筆者根據水霉病、赤皮病的病理,對傳統(tǒng)的防治技術加以改進,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如下以供養(yǎng)殖戶參考。
一、病理
1.水霉病 又叫膚霉病,屬真菌性病害,是條件致病菌,廣泛存在于水體中,如果魚類皮膚受傷則不分種類均可感染。水霉繁殖有兩種形式,即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其中,無性繁殖一般在水體中進行,而有性繁殖則在魚體感染后于魚體體表進行。當魚體皮膚受損傷后,內菌絲附在魚體的損傷處,吸取魚類營養(yǎng),并進行有性繁殖,使病灶迅速擴大,生長出魚體之外,形成白色的棉花絲狀物,由于水霉菌能分泌大量的粘液,使病魚煩躁不安,最后游動緩慢,食欲減退,魚體瘦弱而死。在水溫為13℃~18℃時,水霉菌繁殖最強,并隨著水溫升高而繁殖力減弱;當水溫超過30℃時,水霉菌以胞子形式存在于水體或土壤中,不危害魚類,待水溫適宜時水霉菌開始繁殖,繼而危害魚類。
2.赤皮病 是由熒光假單胞菌感染的細菌性病害,也是條件致病菌,廣泛存在于水體、工具、帶菌魚之中。當魚體體表完好無損時,病原菌無法進入魚體的皮膚,對魚類無害;當魚種因捕撈、運輸或放養(yǎng)而體表受機械損傷、凍傷或體表被寄生蟲寄生而受傷時,魚體才被感染發(fā)病。魚體被感染后可以引起魚體皮膚充血發(fā)炎,鱗片脫落,尤其魚體兩側及腹部較明顯,有時魚鰭的基部或整個魚鰭充血,魚鰭的末端腐爛而形成掃帚狀的蛀鰭,且在病灶處經常被水霉菌感染繼發(fā)為水霉病。因此,赤皮病、水霉病兩病經常并發(fā),危害極大,并發(fā)后用藥難以治愈。
綜上所述,亦皮病、水霉病的共同特點都是條件致病菌。水霉菌及熒光假單胞菌只有魚體皮膚受損傷后才能侵入魚體,并構成對魚類的危害,水霉菌及熒光假單胞菌是致病的外界因素,魚體皮膚受損傷是感染致病的內在條件,雖然內在條件還與魚體的體質及免疫力等有關,但是只有兩者條件都具備時,魚體就能夠感染發(fā)病。因此,只要我們根據發(fā)病機理,切斷感染途經就不會導致魚類發(fā)病。
二、防止魚體的皮膚受損傷
1.越冬的魚塘水體要深,以防止魚體皮膚凍傷;越冬的魚塘還要根據水質情況適當施肥,以保持水體中有一定的單胞菌數量,防止水體偏瘦,為魚類越冬提供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同時,根據越冬魚類的攝食情況應隔幾天時間增加投喂優(yōu)質飼料,以提高魚類的免疫力。
2.魚種放養(yǎng)時,操作要輕,用網具捕撈時一次性捕撈量不能過大,以防止魚類密度大而造成擁擠,繼而使魚體體表受損傷。
3.運輸時,魚類密度應根據距離遠近而定,路途遠則運輸密度應稀一些,路途近則運輸密度可高一些,并注意增氧和選擇平坦的道路,盡量減少魚類皮膚受損傷的程度。
4.魚種放養(yǎng)后,每隔20天左右用1次殺蟲藥,以防止寄生蟲害造成魚體體表遭受損傷,減少感染的條件。
三、殺滅致病的病原體
1.徹底清塘,淤泥過深的池塘應清除淤泥,使淤泥深度在10cm~20cm。如果淤泥過深而受條件限制無法清除,可以施入生石灰150kg/畝,再用旋耕機將生石灰旋入淤泥中,以徹底消滅土壤中的病原體。
2.魚苗放養(yǎng)前3天,池塘進水60cm左右,用二氧化氯1ppm全池潑灑,以清除水體中的致病菌,之后每進水一次則用0.5ppm二氧化氯消毒水體1次,以殺滅進入水體中的致病菌。
3.魚種放養(yǎng)前,用20ppm高錳酸鉀溶液或3%食鹽水浸浴魚體20分鐘~30分鐘,以殺滅魚體體表的寄生蟲和病原體。
4.在池塘四周移栽水菖蒲,可以有效地抑制水霉病、赤皮病和魚類腸炎病的發(fā)生。
上述措施將傳統(tǒng)的先放養(yǎng)魚種后消毒池塘水體,改為先消毒池塘水體后放養(yǎng)魚種,這是由于魚種在越冬、捕撈、運輸、放養(yǎng)過程中可能遭受到不同強度的損傷,雖然采取生石灰清塘消毒、放養(yǎng)前進行魚體藥浴等措施,但池塘所注入的河水仍然存在致病的水霉菌及熒光假單胞菌,可以對皮膚受損傷的魚種迅速感染,而魚種感染后用藥防治較難,不可能隨意加大用藥量,加之早春放苗時水溫低、藥效差,所以很難見效;然而,采取先消毒水體后放養(yǎng)魚種的措施,在不考慮成本核算的前提下,可以加大用藥量,魚種放養(yǎng)時可用網箱暫養(yǎng)試苗,24小時后若魚種活動正常則可以放心放苗,所以殺菌徹底、用藥安全。由于水體中沒有致病的病原體,魚種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受損傷的皮膚可以得到恢復,魚類不會感染水霉病和赤皮病,起到事半功倍的療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