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截源防治
1、物理方法; 在池塘附近設置蓄水池、過濾池和曝氣池,使進入池塘的水源必先通過過濾、沉淀、自然分解等過程,去除有害物質,達到凈化的目的。
2、生物方法; 即采用活性污泥法,在曝氣池中用活性污泥處理污水,使污水中的有機物質和有毒物質通過吸附和絮凝作用來實現水質凈化。
3、化學方法; 將經過物理或生物方法處理過的水源進行藥物消毒,一般用含氯藥物(次氯酸鹽、氯氣等)。經過藥物消毒的水體引入池塘前應曝曬3~4天以消除余氯的毒性。
二、魚類放養前池塘的處理
1、清污 漁獲后,要清除多余的淤泥,讓淤泥保持5~15厘米的厚度即可。
2、曬塘; 清污后先曝曬3~4天,然后翻整,再曝曬,反復多次。
3、消毒; 池塘消毒可采用干塘消毒和帶水消毒兩種方法。①干塘消毒:可用生石灰60~150千克/畝或漂白粉6~15千克/畝進行消毒。方法:將生石灰或漂白粉溶液均勻潑灑于池底,然后翻整,使藥液與底泥均勻混合即可;②帶水消毒:水深5~10厘米用生石灰120~300千克或漂白粉12~30千克/畝進行消毒。方法:將藥物均勻灑在池底,攪拌均勻即可。
三、養殖過程中的處理
1、改善養殖模式
①、可在池塘中填入一些大型水生植物來凈化水質,如鳳眼蓮、蓮藕等,利用其遮陽來抑制藻類的生長,還可吸收一部分營養物質。
②、可混養一些底棲濾食性魚類,如鰱鳙、鯪魚、泥鰍等,通過其對藻類的捕食,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藻類的數量;同時可濾食消除池塘底層中的有機碎屑、餌料殘渣,清潔了水體,并可減少魚類單養時易發生的病害。
2、飼喂管理
在養殖過程中應根據水質情況(水色、透明度、溶氧等)、魚體狀況、溫度、天氣、飼料殘屑等情況來確定投餌量,投餌要做到定時、定質、定量、定位或少量多次,盡量避免產生餌料殘渣,避免產生污染,保證池水清潔,減輕水體耗氧。
3、水質調節
①自然調節:池塘必須具備便利的注排水系統,保證池塘能及時、正常換水。若是完全飼喂養殖,一般每隔半個月要排、換水30厘米左右;若水質過肥或已成老水就需排出大部分池水,換入新水,使池水透明度經常保持在15~25厘米之間。
②生物調節:如不能或不便于換水的池塘,可使用光合細菌,每15~20天潑灑一次,每次4~6千克/畝。
③藥物調節:a、若經常施用有機肥,淤泥中腐殖質過多,有重金屬污染,池水硬度偏低的池塘,可每月施用生石灰一次,每次10~15千克/畝,能增強池水的緩沖作用,調節PH值,并能消除重金屬離子的毒性,改良底質和水質;b、若因藍綠藻過多而造透明度小,渾濁度大,水面有灰黃、綠色浮膜時,可用0.7ppm硫酸銅溶液全池潑灑,待藥效消失后要進行換水,以防造成魚類死亡;c、也可施用增氧劑來改良底層水質。
④、機械調節:在池塘規模養殖中有條件的情況下均應配備相應功率的增氧機,增氧機具有增氧、攪水、曝氣功能。增氧機的使用有利于加快池塘中有機物質的分解,減少有機物沉積;促使池水作垂直對流,加速水體之間的循環;并促使水中溶解的有毒氣體(如硫化氫、氨氣等)向空氣中逸出,使水體溶氧均勻分布,加強池塘的物質循環,改善水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