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建池 鰍池可大至10平方米,小至1平方米。現以一適用于室內養(yǎng)殖的微型玻璃缸(磚砼結構亦可)養(yǎng)殖模式為例:該池為寬僅1米的6層梯形結構(如下圖)。底層長1.5米、高0.6米,用10毫米厚的無色玻璃焊接而成,為水處理缸;內設沸石過濾網和進、出水管道及微型潛水泵,還設有冬季加溫用的遠紅外電熱器或高效液導加溫煤爐(市場有售)。第二層長1.3米,第三層長1.1米,第四層長0.9米,第五層長0.7米,第六層長0.5米,高度均為0.4米,按梯形摞起于底層缸之上;缸內均安裝一可調性排水軟管和水下紫外線滅菌燈;缸底盛硬質泥約10厘米厚,泥上鋪3厘米厚的河砂;露口處植水富蒲;頂層缸內引入潛水泵的出水管口,并放一小型電子消毒器于其上。
2.投種苗 各層缸內注入略含綠藻且消過毒的生態(tài)水,至0.3米深,并將可調性排水軟管口調至既定水位線上,再投入體長8厘米左右的泥鰍苗。投入量為每平方米5千克,投入前用3%的食鹽水洗浴消毒2~3分鐘。水處理缸不投種苗。
3.加溫 泥鰍屬底棲性溫水魚類,水溫24~27度時生長最快。在自然水溫達不到時可進行加溫。先打開水處理缸內遠紅外電熱器,(也可用高效液導加溫煤爐,燒煤)將底層水加熱至27度,并開啟微型水泵使水循環(huán)。直至所有缸內的水溫均達到27度時,將溫控器的定溫指示調至25度這一中限刻度上。從此,整個系統(tǒng)就進入正常的恒溫循環(huán)。投喂無污染的專用顆粒餌料。
4. 生態(tài)調控 利用水泵的沖擊能,定期開啟電子消毒器,對水體進行消毒凈化。每隔15天投入適量生石灰,使水體中石灰濃度達20毫克/升。隨時開啟排污閥排污。
定期開啟紫外線滅菌燈,除有滅菌作用外,還可供菖蒲和水中綠藻光合作用所需,促使水體生態(tài)平衡。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